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一、概念题:1.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布鲁门巴赫:德国人类学家,他创立了颅骨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体质人类学之父”。
3.林耐:瑞典人类学家,他建立了生物的分类系统,把人与蝙蝠、狐猴、猿猴都归为一类,称之为灵长目;同时,他还在灵长目中划分出了智人属,而其中又再分为四个人种。
4.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下肢伸直,两足并立。
5.法兰克福平面/耳眼平面:是由左右侧耳门上点和左侧眶下点位于一个水平面所决定的。
6.能人:今大约25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能人阶段”.生活在大约160-250万年前的能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
在埃塞俄比亚古纳(Gona)地点已发现250万年前的石器,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工具。
到目前为止,可靠的化石证据显示能人之前的人类化石仅发现于非洲7.尼安德特人:距今大约20-3万年生活在欧洲和近东地区的古人类。
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狩猎、丧葬等习俗。
也有学者将尼安德特人归入古老型智人。
二、思考题:1、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兼跨自然和历史科学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进化论、灵长类学、古人类学、人种学。
2.什么是人?人与猿的界限,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研究发现: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古人类学界逐渐放弃以能否制造工具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另外的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
3.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周围人群的体质特征。
提示:头发――发色、发形眼睛――眼色、眼裂、蒙古褶、鼻子――鼻根、鼻尖、鼻孔、两眼间距与鼻宽比唇部――上下唇的厚薄比耳垢――干、湿面部形态――脸形、颧骨4.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
(1)测量技术。
在测量技术中分为活体测量和骨骼测量两大类。
人类学的测量必须使用国际上通用规格的人体测量仪器,采用此项方法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
(2)形态观察。
形态观察方法是采用肉眼观察并结合观察工具的方式对人体上的若干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
我们把这类特征统称为非测量性状,必须采用形态观察的手段来加以研究,形态观察的各项标准也具有国际上的统一性。
(3)统计学分析。
体质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群体体质的研究,因此其考察的对象,除了那些稀少的化石材料之外,其余各类样本的例数一般都比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首先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在各种人类学标本之间进行归类、对比和判别,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多元分析法。
(4)其它方法。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等方法。
这些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契机。
5.体质人类学研究内容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看包括四个方面:(1)现代人体质特征和类型的研究。
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规律,分析社会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劳动锻炼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因素对于人类体质结构所发生的影响;(2)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
体质人类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地现在生存着人们的体质现状,而且还要探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3)人类种族变异问题的研究。
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空间上的差异,当今世界各色人种的分类和分布进行研究,现代各人种的历史渊源研究;(4)应用(体质)人类学。
除上述三个体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人类学说脱颖而出,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的诸多门类,如工程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测量工具常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包括直脚规、弯脚规、三脚平行规、人体测高仪、耳高针、卷尺、测齿规、摩里逊定颅器、附着式量角器、测腭器、测眶器、测下颌骨器、立方定颅器、水平定位针、马丁描骨器、托颅盘、平行定点仪、持骨器、测骨盘、简易描绘器、缩放仪、坐高椅、体重计和校准规等20余种。
7.人种的定义人种,也称为“种族”,是指那些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某些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
这些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在漫长的人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自然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8.人种的划分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做黄色人种、亚美人种,在世界三大人种中,人口较多。
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
蒙古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皮肤黄色。
头发黑色,比较粗硬,绝大多数为直发,胡须少,体毛不发达。
面部扁平度很大,颧骨明显突出,脸部宽大。
眼裂多较狭窄,眼外角通常明显高于眼内角,内眦皱褶出现频率较高,眼色多呈褐色或黑色,鼻子的宽度中等,唇厚中等,多为凸唇型。
颧骨比较高、宽,颧骨上颌骨下缘处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
眶型普遍偏高。
鼻根点凹陷比较浅,鼻骨一般比较低平,在蒙古人各中,存在着较高的矢状嵴,下颌圆枕和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欧罗巴人种(Europoid)又称做白色人种,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在欧洲殖民扩张以前,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等地。
现在的分布很广,在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占很大比例。
欧罗巴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方面的变异很大,由极浅到很深。
眼色中天蓝色、灰色和浅绿色等浅色调者占一定的比例,但也有黑褐色等深色调者。
成年人中缺乏内眦皱褶。
发色的变异范围也很大。
胡须和体毛很发达。
嘴唇较薄,口裂宽度较小。
鼻根很高,鼻型狭窄,鼻部显著向前突出,鼻孔的纵径明显大于横径。
眼眶略显凹陷。
颧骨不突出,面部扁平度较小。
在颅骨特征上,欧罗巴人种通常具有高而狭窄的梨状孔、鼻前棘多很发达。
眉弓发育显著,犬齿窝多半较深。
颧骨比较低、窄,颧骨上颌下缘缺乏明显的转折处。
鼻根点凹陷常常很深。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又称为黑色人或赤道人种,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南部,澳大利亚以及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岛屿。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很深。
黑色的波发或卷发。
眼色多为黑褐色,眼裂很大。
鼻型较为宽阔,鼻根低矮或中等,鼻孔的横径大于纵径。
嘴唇很厚,往往向前突出并外翻,口裂的宽度较大。
颅骨的特征上,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通常具有很大的鼻指数和低矮的眼眶。
面部多比较狭窄而低矮并表现出明显的突颌性质。
长颅型在该人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9.人类的演化阶段研究人类起源并确定人类演化阶段的直接证据来自于化石本身。
科学家通过对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进行形态上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运用各种测定年代的方法测定化石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可以大致划分出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所代表的几个人类演化阶段和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的年代。
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对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各种猿类和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研究,从它们之间的差别大小并结合变异速度可以计算出它们各自起源和分化的年代。
根据这两方面的证据并结合其他的有关资料,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距今700 万年前,古猿转变为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始祖。
但是,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的只有400 多万年,更早的人类化石还有待发现。
从已发现的400 多万年以来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生存年代在距今440-150 万年前。
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已经能够两足直立行走;(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 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距今240 万年前。
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
能人的脑子比南方古猿明显扩大并能开始用石块制造工具(石器),以后演化成下一阶段的直立人。
(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通俗名称是猿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
当时还引起了所发现的这批化石是人还是猿的争论。
直到本世纪20 年代在我国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
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170 万年前到距今20 余万年前。
目前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 万年前到10 余万年前。
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从距今大约10 万前开始,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所以,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人类。
本文将南方古猿的发现及其在人类演化上的意义做一简要介绍。
10.现代人起源的两个主要学说(1)非洲起源说:1987年美国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对人类线粒体DNA的分析提出现代人的祖先起源于距今20万年前的非洲,在大约13万年前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取代了这些地区的古老人类,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非洲起源说,又叫“夏娃学说”。
(2)多地区进化说:认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由当地早期智人,甚至是由直立人演化来的,同时强调在同一地区的古老人类向现代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人类之间存在着交流。
11.中国古人类演化20 世纪30-40 年代,美国学者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就指出有一系列特征表明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在形态上有连续性。
如颅骨矢状脊、印加骨、铲形门齿等。
他认为这些特征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
因而北京猿人与现代蒙古人种的起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魏敦瑞的这一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解释和完善。
1984 年吴新智院士在与国外学者就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古人类演化的研究中系统地完善充实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规律,提出中国境内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现象,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各演化阶段的中国古人类化石上存在一组共同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