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北川新县城建筑中的文化现象考察当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总会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鲜别致事物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看看这里的生活习性,看看这里的服饰建筑,看看这里的社会风貌,从其外在所存在点点滴滴来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若要能吸引人的目光,就必须要有其特色。

能够以其出众不凡之处,来吸引人的眼球。

人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凡物事,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其中,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其地域特色及其风貌气息。

因此,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是能够反映一方水土的重要标志。

但是当我们走在大部分的中国城市中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地的风貌特色吗?事实上,很难。

在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支柱,当时的中国建筑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

但是,现今代表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已经大大减弱了。

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以为的追求现代性、先进性,没有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而是混入了世界建筑浑浊的气流中,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很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其外壳,而是看其建所筑适合的内容。

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是否有其特色,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地域特色,就要看这些建筑是否贴近当地的生活习性,是否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们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新县城游览。

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要的羌族聚居地,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更兼民风淳朴,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雅趣天成。

羌族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其地域特色与山川美景相融,着实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给北川县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在地震中坍塌损毁,不复存在,造成极其严重的物质损失,财产损失和文化损失。

地震之后,北川县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展开重建工作,要将将北川县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标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标志和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

通过援建者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建成,整洁美观,舒适宜居,更是融入了浓厚的羌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二、羌族与羌族文化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北川古羌族以游牧为主,畜牧以羊为主,久而久之,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因而以羊为其图腾。

同时,羌族自称为白云上的民族,喜欢将白云图案融入生活。

此外,羌族自古以来信封万物幽灵和多深崇拜,多神信仰中独尊白石,白石成为一切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征,这就是羌族的白石崇拜。

因为羌族独特的生活习惯与其地域特色相融合,羌族也有着风格独特的建筑。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为著名。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羌族人民生活的一角。

三、北川新县城的特色建筑北川新县城将羌族的民族信仰和建筑特色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从北川新县城的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羌族的一些民族风貌。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羌族的建筑特色。

碉楼是羌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笔。

在羌族的文化里,碉楼是族群的象征,更是权力的象征。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

早在两千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用于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很深,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碉楼记录了羌族人民勤劳、辛苦、淳朴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使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碉楼远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居民开口小,可设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开设了先前或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的还击进村之敌人;同时,碉堡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强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碉楼通常设于要塞之地,对保卫村寨安全有重要意义。

比如,图1所示是位于北川县吉娜寨的一座四角碉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它处于进寨的路口,正对着通往村寨的大桥,占据要塞,居高临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座碉楼应该是新建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

共有十一层,每一层都开有小小的窗户,两侧开有射击孔;第十层是一座角堡,在顶层有缺口,可便于巡逻放哨,把碉楼防御的功能体现得很充分。

此外,如图2所示,在进寨的大路两边,距离碉楼不远处,还有两座小小的圆形碉房与之呼应。

虽然这两座小碉房不够高大,但依然坚固,也有小窗户和射击口,显然也是防御所用。

这样一来,就牢牢控制住了进寨要道,将安全防御做得很好。

图1图2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三层,每层高三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图3为羌族民居。

图3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一千四百多年前强敏就创造了索桥(绳桥)。

两岸建成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十根。

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一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道与石栈道两种。

木栈道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道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桥。

如今,古老的羌族建筑的风格并没有被丢掉,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即使栈道、索桥等没有出现在县城中,但这些重要的建筑元素已融入了这些建筑之中。

这并不是简单的“仿古”,或是把一些传统民族的符号和仅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生硬的添加到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

它展现出了羌族建筑本身的自由灵活的特性,不刻意照搬,不受约束,显得刚柔并济,别具风采。

在北川新县城中,羌族的民族风味很突出,尤其是在北川巴拿恰步行街。

整条商业街以地域民族风情为主题,以民族民俗手艺工艺展示为特色。

各楼多为三层,还有四至五层的碉楼,屋顶采用平坡结合或互相穿插,整体看上去错落有致。

整个巴拿恰步行街共有三个碉楼,高矮各不相同,也开着小小的窗户,半悬着半封闭的角堡,还有仅作样式的射击孔。

碉楼本身的防御功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交通作用和景观作用。

如图4。

图4羌族人民善于因地制宜,采用木石为原料建造房屋。

在巴拿恰步行街中,随处可见石砌房----实际上是以砖砌就,又贴上石料切割成的的墙砖,看着便似是石砌房了。

如图5所示。

又以木柱作支撑,在二楼搭出吊脚楼的格式来,更加突出了北川建筑的古文化气息。

没有铝合金的门窗,没有彩色的玻璃点缀,朴实大方地石浅褐色石砌房,结实而美观的棕褐色木质栏杆柱子,极富质感的的石木混合结构,简洁朴素,是羌族风格的根源所在,也是能够极好表达城市羌风神韵的方式之一。

如图6所示。

图5图6在巴拿恰步行街,随处可见的都是羌族的民族印记。

大大小小的牌匾下悬挂的羊头,路标上、牌匾上、报刊亭上、橱窗上的羊头图案,甚至于把路灯也做成羊头的形状,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羌族的羊崇拜。

牌匾上,甚至垃圾桶上的祥云图案,让我们知道羌族是白云上的民族。

还有,碉楼或者民居顶部放着的白石,房子上那些白色的印记,让我们知道这个崇敬白色、尊崇白石的民族。

图7北川新县城的建筑也是富有现代气息的。

只是他们将羌族文化气息巧妙地融入了这些建筑之中,就显得独特了。

当然,我们知道我们所看见的,并不是古色古香的羌寨,并不是传统的羌族人民所居住生活的房屋。

但是,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建筑之后,总免不了要好奇一番,这个古老的民族,如何驱赶着羊群穿行在白云丛生的大山里?这个民族,如何通过白色的石头向神灵祈福?在那吊脚楼里或石砌房里,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岁月?而在那羌寨里,那些碉楼又是如何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经历了历史的风霜,依然屹立不倒,保卫了一代又一代的羌乡儿女?那半悬的角堡,那小小的射击孔,是否还留着当年战斗的痕迹?北川新县城除了浓郁的羌族风情以外,还有一个能够吸引人的特质----大禹文化。

与巴拿恰的奇巧别致相对比,对面的禹王桥则是气势巍巍。

如图8所示,这座禹王桥是为纪念远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所建,虽是新建,却不显得多华丽,与巴拿恰先呼应,相得益彰。

登上禹王桥极目远眺,看看新县城,看看北川风景,也是绝佳的。

桥上都是各种店铺,各色小玩物、纪念品玲琅满目,店面也是古朴雅致,很值得一观。

图8四、体会与认识在北川县城中走了一遍,我们被它的建筑特色深深吸引。

纵观羌族的传统风情,可以想象出羌族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其长久的历史文化中所积淀下来的。

羌族建筑的结构、形式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又顺应其宗教、民俗以及自然条件,因此丝毫不觉生硬。

它的羌寨或在高山梁上,或在半坡台地上,因势而建,背风向阳,浑然天成。

民居之中穿插高大的碉楼,更显雄姿。

它的芜宅,无论是土砌还是石垒,外表敦厚、挺拔,内部空间分区明确,各有所用。

因此,这样的建筑便不会是华而不实的,徒有其表的。

这样的建筑风格,应该对北川新县城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中,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用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各个区域内的建筑类型、高度、色彩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不同程度的体现了羌族风情,还贯穿了一定的大禹文化在其中,显的内容丰富饱满,避免了空洞的、无内涵的伪仿古建,同时还表现出了具有时代内涵的、蕴含民族传统的多元化羌族建筑。

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能够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北川新县城中,看不到金碧辉煌,看不到奢侈浮夸,只是从朴实中透着大气,淡然中透着温馨。

因此,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实际成功的。

这样一个有创意、有特色的建筑群,怎能不吸引人的注意?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我们可以借鉴北川新县城的建设案例,想一想中国其他地方的建筑文化。

如今,走进一座城市,看到的,总是宽阔的马路拥挤的车流,总是高高的、四四方方的、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拥挤的大厦,总是华丽,总是喧哗。

车水马龙,总是掩不住的烦躁;喧嚣繁华中,是压不住的浮夸。

我们禁不住要问,我们的建筑特色在哪里?这样的现代化的建筑是从西方借鉴来的,可是渐渐地,这样千篇一律的建筑已经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建筑,属于中国的建筑特色日益减少。

成都的巷子越来越少了,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江南的园林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中国的建筑文化还能保留多少?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了。

怎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怎样才能保留中国的建筑特色?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建筑独树一帜?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房子,不只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