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一种建筑文化,必然会在其所处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兼收并蓄、融合发展。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设计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九连山区东麓,为客家的聚居地。

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

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

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和平县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在无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印记。

明代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巡抚粤、赣、湘、闽四省交界一带,清剿盗贼,教化地方,并向朝廷上书设置和平县并得到朝廷的批复。

和平县城以阳明镇命名,以纪念这位造福地方的先哲。

要进行建设改造的东山路位于和平县“全国第一坡”-东山岭山脚下以及和平河畔,山水相伴,县政府近在咫尺,商业荟萃,地理位置优越。

在和平县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的建筑风格。

甲方对此项目的要求也是要体现这种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的特点为坚固、安全、封闭、合族聚居、就地取材(如木、石、三合土、竹、泥墙粉石灰等)。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最多,并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为: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大屋顶、高台基、玲珑的屋身;就地取材,以木为主;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岭南建筑的特点为照壁、天井、屏风、骑楼、对称、通风好、轻巧、色彩淡雅。

红色建筑的特点为集中、对称、庄严、纪念性、朴素、尺度大、伟大、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宏大、经济、实用、三段式(檐部、墙身、勒脚)。

阳明文化的特点为心外无物、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求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经过分析与思考,我们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一线九点”,“一线”为客家民俗风情街,“九点”为整个街道空间序列中重要的的九个空间节点。

通过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进行提炼与发展,结合市政设施及灯光夜景设计,用简约的建筑符号和表现手法和较经
济的投资,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街。

1 建筑立面设计构思
由于本项目建筑的改造范围仅为裙房及二层窗台以下
部分,且在建筑上要体现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地理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对客家建筑、岭南建筑、红色建筑的典型特点进行提炼,形成既具有相应建筑文化内涵,同时又是造价经济、施工简便、用现代手法进行简约表达的建筑符号。

例如木斜檐口广告位、木窗花广告位、木格栅广告位;壁柱、柱础、勒脚;白墙青瓦的色彩意向;勒脚或柱础、墙身或壁柱、檐口形成三段式等。

2 空间节点设计构思
九个空间节点,可分类概括为:三园(节点2、5、6)、三墙(节点3、4、9)、三设立(节点1、7、8)。

节点1:在东山路北侧入口(临近福和大道处)两侧设一对古风立柱,柱正面刻“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其余三面刻画仿古图案。

既是客家民俗风情街空间序列的开始,又体现整条街的文化特色。

节点2:在90#建筑西侧、北侧空地设置开放式庭园,结合节点1,形成街道入口的开放性空间,又美化了环境。

节点3:在25#、26#,67#、68#的东山路与小河交汇处,设置客家建筑符号“围龙墙”。

对典型客家建筑类型围龙屋进行提炼,将厅房建筑转化为围墙,将坡屋顶转化为围墙檐
口,形成此具有客家建筑韵味和特色的建筑符号。

围墙上的门窗洞口与后期改造的河道上盖广场相衔接,围墙上设有刻浮雕和文字的地方,记载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历史沿革。

节点4:64#构筑物为挡土墙,在其中间做整块大型浮雕,周边留有原表面翻新后的毛石肌理,记述中央苏区的革命事迹,体现红色文化。

节点5、节点6:在46#、47#建筑之间,55#、56#建筑之间,都有一块空地,利用这两块空地及其相应的空间尺度,设置两座岭南园林,既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又补齐了风情街的缺口使构图趋于完整。

临街园林墙以圆方构图,白墙青瓦门窗洞,具有浓郁的岭南园林韵味。

两座园林分别以和园、平园命名,连在一起就是“和平”。

节点7:在41#建筑前的三角形空地设置王阳明雕像,既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元素,也起到表示该处是风情街南端两侧均有沿街建筑的街道起点的作用。

节点8:在50#、51#建筑之间的大台阶两侧设一对古风立柱,与风情街北端入口的立柱相呼应。

柱四面刻上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如“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必可学而至”等等。

点明此处空间节点是由大台阶上至阳明博物馆的空间序列
的起点。

节点9:在和平桥亭子旁的人行道绿化带设置具有客家建筑特色的由一横一竖两片墙体组合而成的文化景观墙,其
中横墙上刻“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竖墙上则是风情街的介绍文字。

节点9与节点1相互呼应,展示了风情街的范围和风格。

九个节点因地制宜、相辅相成,在客家民俗风情街的风格、氛围的营造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市政设施设计构思
在市政设施设计中,对人行道铺装、机动车路面、绿化、路灯、庭园灯、树池、垃圾箱、座椅、公交站台、车挡等进行清洗、修复、更换、增设。

人行道铺装:统一采用新型铺装,部分建筑前如有高标准的新铺装则可以保留。

机动车路面:修补破损路段,将路面凿毛,表面铺沥青成为沥青路面,路面加标线,不但给人以崭新、色彩鲜明的观感,而且可减少交通噪音、磨损、灰尘粉尘,便于改造。

绿化:更改及补种部分主景植物,打开部分绿化屏障,增设公共开扬空间以满足商业休闲需求,丰富城市街道空间。

路灯:更改为仿古式路灯。

庭园灯:在福和大道路口的开放式庭园和街道里的两处岭南园林的适当位置,布置庭园灯,更添古典韵味。

树池:将原有瓷砖、马赛克树池更改为木座椅树池,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地方也添加这种木座椅树池;在原有裸
露土壤的树池上增加铁架保护土壤。

垃圾箱:统一更改为木质或木色框架的垃圾箱,与客家民俗风情街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座椅:更改为木质座椅,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地方也添加这种木质座椅。

公交站台:更改为仿古式公交站台。

车挡:使用石材车挡,美观且耐久。

4 灯光夜景设计构思
建筑立面照明采取两种方式:射灯泛光照明、串灯轮廓照明。

在街道和庭园,还通过选用仿古式路灯和庭园灯的方法来增添古典韵味。

4.1 射灯泛光照明
对于风情街里部分公共建筑如办公楼、酒店、银行,用射灯投射的灯光将整幢建筑物或建筑物某些突出部分均匀照亮,以它的不同亮度,各种阴影变化及对比,颜色的搭配等,使建筑物在黑暗中获得炫目亮丽的效果。

4.2 串灯轮廓照明
东山路的建筑以构配件多、各空间和形体尺度小而亲切、门窗多的多层住宅为主,所以街道的建筑立面照明主要是串灯轮廓照明。

它以黑暗夜空为背景,利用建筑物错落有致的轮廓、墙面与门窗的虚实对比,布置串灯,将建筑物的轮廓和虚实勾画出来,形成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的效果。

灯光夜景设计在时间上将街道景观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提升、美化和丰富了风情街的整体形象。

5 结语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的建筑立面设计、空间节点设计、市政设施设计、灯光夜景设计,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在和平的历史积淀,体现风情街乃至和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建成必将成为和平县引人入胜的一道城市景观。

作者简介:黄锋,高级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