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
内在膜蛋白
l.外在膜蛋白(external membrane protein) 或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约占膜蛋白的20%~30%。 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为水溶性的。 通过静电作用及离子键、氢键与膜脂的极性头 部相结合,或通过与内在膜蛋白的相互作用,间接 与膜结合。 结合力较弱,一般用温和的方法即可将它们从 膜上分离下来。
低倍率电镜下:膜呈一致密的细线条。
高倍率电镜下:显示出“两暗一明” 的三层 结构——单位膜。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
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和质膜外表面的细 胞被或糖被以及质膜内侧的膜下胞质溶胶,它们 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体系。
细胞表面的功能:
对于维持细胞内微环境的稳定,与细胞外环 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以及 细胞间相互识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细胞进行
性(fluidity)和膜蛋白的运动性(mobility)。
1.膜脂分子的运动
在相变温度以上的条件下,其运动方式有: ⑷伸缩振荡运动 ⑴横向扩散运动 ⑸翻转运动 ⑵旋转运动 ⑹旋转异构运动 ⑶摆动运动
2.膜蛋白的运动性
⑴横向扩散
(侧向扩散) 小鼠和人细胞 的融合实验 ⑵旋转扩散
荧光素 罗丹明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
察,发现膜都呈现“暗-明-暗”的三层结构,称
为单位膜。 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极性 头部向外,疏水尾部向内,蛋白质以β折叠形式位于 两侧,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
暗层
亮层
暗层
特点:指出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学上的共性。 不足:它把各种膜千篇一律。
㈢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特点:脂筏在膜内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
● ●
有两个特点:
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
脂筏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
形成有效的构象。
1925年,荷兰的两位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
进行了著名的铺展实验: 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
成分,在水面上铺成单 分子层,脂类分子聚拢 后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 表面积的两倍,因此,
他们提出细胞膜由双层
脂质分子组成。
片层结构模型 (1935)
单位膜模型
代表性的 生物膜结构模 型:
用荧光物质标记膜 蛋白; 用激光束照射细胞 表面某一区域,使被 照射区域的荧光淬灭 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 其他部位的膜蛋白 随之通过扩散运动进 入这个微区,荧光重 新恢复。
3.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了解)
(l)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 长度的影响:较短的脂肪酸链将减弱脂类分 子尾区的相互作用,从而增进流动性。 不饱和程度的影响:饱和脂肪酸呈直形,排 列紧密。而不饱和脂肪酸链在双键处发生折屈, 侧弯,排列疏松,从而增加了膜的流动性。
膜糖脂
细胞质膜模式图
㈠膜脂(membrane lipid) 概念:生物膜上的脂类称为膜脂,是生物膜的 主要成分之一。 种类:主要有三类: 磷脂 胆固醇 以磷脂最为丰富 糖脂 特点:膜脂均为水、脂兼性分子,包括: 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 一个疏水的非极性尾部
磷脂的分子结构模型
由于膜脂的这一结构特点,它们在水溶液中能
二、细胞膜的特性
生物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
不对称性
流动性
㈠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概念: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的 差异,我们称这种差异为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asymmetry) 。
1.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是相对的,表现在:膜内外 两层分布的脂类分子的含量和比例不同。 ⑴ 磷脂:含胆碱的磷脂大多分布在外层,而 含氨基的磷脂多分布在内层。 ⑵ 胆固醇:倾向集中于细胞膜的外层。 ⑶ 糖脂:也存在于外层细胞膜,并将糖基暴 露在细胞表面。
第三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Cell Membrane and Cell Surface
细胞膜(cell membrane):
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细胞的重 要组分,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界膜,将细胞 与外界微环境分隔,从而形成一道特殊的屏障。
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nm。 光镜下:看不到。
(2) 胆固醇 对膜的流动性有调节作用 在相变温度以上,限制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
度以下,增强膜的流动性。
增强脂类双分子层的稳定性
(3) 卵磷脂/鞘磷脂比值
卵磷脂所含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高,相变温 度较低,而鞘磷脂则相反。37℃时,虽然二者均呈 流动状态,但后者的微粘度比前者大5~6倍。
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
第三节 膜抗原和膜受体 第四节 细胞表面 第五节 细胞膜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脂类 主体 蛋白质 膜糖蛋白 多以复合糖形式存在 糖类 结合态 水 无机盐 金属离子 与膜蛋白功能相关
跨膜蛋白可以分为:
单次穿膜(single pass):以单条α螺旋穿 过脂双层。
多次穿膜 (multiple pass):以 数条α螺旋数次折返穿 越脂双层。
㈢膜糖类
含量:占细胞膜重量的2%~10%。
种类:动物细胞膜中主要有7种:半乳糖、葡 萄糖、甘露糖、岩藻糖、半乳糖胺、葡萄糖胺、 唾液酸。 结构: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以共价键相结合 的低聚糖,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 的外表面,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外衣(cell coat) 或称糖被。
外周蛋白
2.内在膜蛋白(internal membrane protein) 或称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
约占膜蛋白的70%~80%。
以不同程度嵌入脂质双分子层内部。有的贯穿
全膜,两端暴露于膜的内外表面,称跨膜蛋白
(transmembrane protein)。 主要以疏水键或疏水键和离子键两种作用与膜 较牢固地结合,不容易分离和纯化。
故细胞膜中卵磷脂 / 鞘磷脂的比值升高,膜流 动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4)膜蛋白的影响 内在蛋白使膜脂微粘度增加,膜脂的流动性降 低,相变温度变宽。
三、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研究历史: 1890年,Overton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 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一层脂类分子组成。初步明 确了细胞膜的化学性质。
内层表面:腺苷酸环化酶
⑶ 跨膜蛋白突出在膜内外表面的部分,长度、 氨基酸的种类与顺序差异悬殊。 3. 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的不对称性
生物膜结构不对称性的生物学意义:
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如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物质及离 子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信号的接受与传递也 具有方向性,使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功能。
3.糖脂(glycolipid)
概念:是含有1个或几个糖基的脂类。
结构:在动物细胞膜中的糖脂主要为鞘氨醇 的衍生物,结构与鞘磷脂相似,只是以糖基取代 了磷酸胆碱。 脑苷脂:
半乳糖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
分布:膜的非胞质面单层。
㈡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
概念:生物膜所含的蛋白质叫膜蛋白,是生 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生物膜最为重要的组 成成分。 类型:根据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在膜中的位 置,分为两类: 外在膜蛋白
吸附,形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夹板式结构。
片层结构模型
特点: 第一次用分子术语来描述膜的结构;
将膜的分子结构与所观察到的生物学理化性质 联系起来;
此模型中所提出的脂质双层排列方式一直沿用 至今。
㈡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依据:20世纪50年代末,Robertson利用电镜观
于其腔内,用于治疗某
些遗传性代谢病。
1.磷脂
概念: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
类型:
磷酸甘油酯
鞘磷脂 还有磷脂酰肌醇
(由甘油构成的) (由鞘胺醇构成)
⑴磷酸甘油酯
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1 2
其磷酸基团可再与其他分
3
子如胆碱、乙醇胺、L-丝氨酸
等结合可形成多种磷脂。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的不对称性分布
2.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层中的分布是绝对不 对称的。主要表现在:
⑴ 内、外两层蛋白的数量不同
红细胞膜冰冻蚀刻技术:
靠细胞质的断裂面: 2800个/μm2
靠外表面的断裂面: 1400个/μm2
⑵ 内、外两层蛋白的种类不同
外表面:Mg2+- 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等
依据: 1972 年, Singer 和 Nicolson 总结了当时 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新技术研究的成果提出。
内容: 流动的脂类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连续主体, 蛋白质分子无规则地分散在脂类的海洋中。 依据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位置,将其分为外在 蛋白和内在蛋白。 构成膜的脂双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 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
内容:脂筏(lipid raft)即在生物膜上胆固醇 和鞘磷脂富集而形成的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 着各种蛋白,是一种动态结构。
脂筏的结构:
● ● ●
直径约70~100nm,是一种动态结构; 是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 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
●
其上载有数百个蛋白质分子。(600个/100nm)
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边,与水接触,
疏水的尾部埋藏在里边,并可形成两种形式: 胶态分子团 脂质双分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