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症 • 动、阳、虚 机 •肝阳上旋,阳亢化风 法 •平阳熄风潜阳 方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
症 • 动、热、甚 机 • 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煽动内风 法 • 清热凉肝熄风 方 • 羚角钩藤汤
➢ 四诊合参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 辨证就是辨病机 ➢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外感:六经、卫气 内伤:脏腑经络辨
营血、三焦辨证

全面分析病情
➢ 四诊合参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 辨证就是辨病机 ➢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弄清辨病和辨证的关系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外感六淫 病证特点
季节性
兼挟性
可变性
风为春令,四季皆有;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开泄;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 •风、寒、表、肺 机 •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法 •疏风散寒 方 •荆防达表汤
症 •里、寒、缓 机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法 •助阳破阴,温里散寒 方 •四逆汤
暑为夏令; 暑性开泄,伤津耗气; 暑易挟湿; 易伤心神。
中暑 暑热 暑湿
症 •暑、湿、昏、急 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法 •清暑生津 方 •人参白虎汤
症 •暑、热、虚 机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火为夏令; 火性炎上,易伤津液; 易扰心神,易伤血络;
火热炽盛
症 •热、干、血、神 机 •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法 •泻火解毒 方 •黄连解毒汤
内生五邪,暑不内生;
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 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的类似风、 寒、燥、温、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
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起于远古
➢ 甲骨文
发于先秦
➢ 五十二病方 ➢ 治百病方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分于金元 成于明清
起于远古 发于先秦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 诸病源候论 ➢ 千金方
分于金元 成于明清
起于远古 发于先秦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分于金元
《内经》
➢ 按病机、病位、症状、时令等分类;
《伤寒杂病论》
➢ 外感热病、杂病
《诸病源候论》
➢ 病因、病位、症状
《三因方》
➢ 病因
《本书》
➢ 五脏 ➢ 气血津液 ➢ 肢体经络
病因
➢ 中风、中暑、虫证
病机
➢ 郁证、痹证、厥证
病理产物
➢ 痰饮、瘀证
病位
➢ 胸痹、肝着、肾着、肺痿、肺胀
主症
➢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耳鸣
体征
➢ 黄疸、积聚、水肿、臌胀
注意中医自 不要与西医
身的特点
疾病混淆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气血病证辨治概要 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辨证原则 治疗原则
全面分析病情
症 • 皮、湿、浊 机 •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法 • 化湿解毒 方 • 二妙丸、麻黄连迢赤小豆汤
燥为秋令; 燥易伤肺; 易伤津液;
温燥 凉燥
症 •表、燥、热 机 •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法 •辛凉清润 方 •桑杏汤
症 •表、燥、寒 机 •凉燥束表,肺气不利 法 •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 •杏苏散
孙洁
导言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 气血病证辨治概要 ➢ 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定义 沿革 特点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人体内脏 疾病,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 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 床学科。
➢ 金元四大家
成于明清
➢ 第一部分以“内科”命名的专著:薛已《内科 摘要》;
➢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
➢ 《景岳全书》首次系述论述多个内科疾病; ➢ 清代大量的类书、全书; ➢ 温病学说的出现与发展
温热论与《临证指南医案》; 湿热条辨与温病条辨;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 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症 •风、热、表、肺 机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法 •疏风散热 方 •桑菊饮、银翘散
症 •风、急、动、经 机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法 • 袪风通络 方 •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寒为冬令; 寒性收引,其性凝滞;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表 中寒
症 •表、寒、痛、引 机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 •麻黄汤
症 •暑、湿、虚 机 •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法 •解暑化湿 方 •藿香正气散
湿主长夏;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粘滞重浊,为病缠绵难去; 易伤脾阳。
湿困卫表 湿滞经络 湿毒浸淫
症 •表、湿、重、浊 机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法 •芳香化湿 方 •藿朴夏苓汤
症 •经、重、肿 机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法 •袪暑通络 方 •薏苡仁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