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余圣目录摘要: (2)引言 (3)正文 (4)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总结 (10)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摘要: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关键词: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引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

在我们一步步走上与西方接触的道路上,新闻其实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上,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

正文新闻观念启蒙时代这个阶段的时间点大概是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处,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后,西方新闻观念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国人用传统眼光看待外来事物,“天朝至上”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国民很是抵制外来事物。

这个时候,清代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性,其中以林则徐为代表,他以“采访夷情”的心态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刊物,请人翻译汇编成《澳门新闻纸》,魏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这些的目的并不是满足社会需求,而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服务1,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盈利及人民需求。

真正开启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人应该是王韬,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

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循环日报》主要用于宣传政治思想。

王韬重视报纸言论,他每日在该报的“中外新闻”栏中发表他的政论文章,系统宣传他的政治思想。

但那个时代政论文受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影响,过于注重形式,不适宜社会需求,大多文人不敢直抒胸臆,这些顽固的思想不利用传播政论观点,所以王韬使用了一种新的政论文体,该文体适合报纸使用,而且更利于王韬传播其政论思想,唤醒广大民众的意识,进行“变法图强”‘来拯救中国,改变被列强欺压、侵略状况。

王韬虽然没有正式“文人政论”这个说法,但我们通过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政论文的源头在于他,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来梁启超正式开辟政论文也即“报章体”奠定基础。

王韬对于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远远不止他在文体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新闻思想,他的新闻观念对后世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产生的很深的影响。

王韬在出游欧洲的时候,就发现报刊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报纸的功能,他创办的《循环日报》里始终贯彻了他的新闻思想,首先是办报立言,我想王韬真真切切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循环日报》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1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3页是我国近代报刊的一大特色。

在王韬心目中报纸的作用在于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这就大不同与清末官僚阶级所办的报纸了,这个时期的报纸,更注重的是交往时代应该有的东西,注重社会的交流,观点意见的共享,总之就是一个字“通”,社会和人的身体一样,只有每个脉络都通,才能正常发展。

如果说,王韬办报是国人自创报刊的开始,那么维新变法则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期间,最著名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报刊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当时的政论文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造一种更适合报刊宣传的新文体,也称为“报章体”。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十分丰富,对于报纸功能,梁启超在早期认为报纸即有“去塞求通”之用,而后在1902年提出著名的“两大天职”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2。

在如何办报这个问题上,梁启超认为首先报纸的宗旨要“定”和“高”,报纸要为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而服务,刊登一些国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无条件满足国民想知道的东西。

其次,报纸刊登的文章思想要“新”和”正”,报纸的传授面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大的了,在报纸上不可乱发表言论,错误引导国民,然后材料要“富”和“当”,这一点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更多的人可以看懂,可以理解,这一点在现在来说也很适用,材料的合理使用会大大丰富一篇报道,不仅可以很好的传递报纸的思想,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最后是报事要“速”和“确”,这是如今所说的新闻价值方面,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也即这里所说的“确”,真实是新闻生存之根本,如果一篇报道连最基本的真实都做不到的话,我想这是对社会,对自己言论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外,新闻新闻肯定注重“新”,这里的“速”和“新”差不多代表一样的东西,那就是传播速度要快,注重时效性。

这个时期是新闻事业的启蒙时代,是新闻史开始探索的时代。

这一时期,主要把所有的新闻观念都集中体现在报刊,国人意识到报刊的重要性,提出了办报的初步理论,这些理论对后来我们新闻业的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2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44页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政治上,因国内形势压力,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权,而后中国走上宪政的道路,国内形势依旧各种动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大多数人不缠足,男人不留辫子了,更主要的是这一时期,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增强。

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是限制言论自由的,清代统治者就出台了《大清报律》,《大清报律》是一部法令,在这个时候所起的作用不是规范言论,保障言论发表权,而是为了限制言论。

但在辛亥革命后,《大清报律》被废止,同时将言论出版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民国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我们后来所说的名记者,他们的新闻思想促使新闻由启蒙时代走向新闻本位时代。

这一时期为报纸工作的人,我们基本称之为记者,而不是仅仅是报人,他们的成就在于采写,并不是办报,他们是真正的专职新闻工作者。

而且这一时期很多职业记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留学日本,在写作上也各具特色。

黄远生是我国第一位以采写新闻通讯而闻名的记者,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此之前的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

黄远生除了他的通讯有名以外,他的新闻观点也很有价值,他提出记者须“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3。

这“四能”对于现在的记者都有指导意义,记者要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会采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正是从黄远生以后,采访与写作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远生拉开了“以新闻为本位”的时代序幕4。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新闻史上的新闻全才邵飘萍,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是一名新闻教育者。

在他那里,记者的品性是第一要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邵飘萍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他独特的新闻采访技能,独家爆料了很多政府的黑暗面,不畏权贵,满足人民的知情权。

他的敢说敢写得罪了当时政府,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他和黄远生都是后来被刺杀了,他们这种敬业,专职的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后3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69页4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40页人学习,记者就是敢说别人不敢说。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新闻观念开始现代化、系统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写的新闻著作,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这三部著作对后来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新闻业从此走上了本体化时代。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以“新闻为本位”的记者虽然知道报纸要满足读者兴趣,代表舆论,但对于如何满足,如何代表这个问题上缺乏思考。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主要目的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新闻业的发展,而后到30年代,出现了很多文化组织,他们对于之前新闻业的反思则促使了我国新闻观念朝着批判和大众化转向。

这样一来,大众化问题就成了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大众化就是要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自己为中心,这一时期的报人意识到,读者对新闻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的去看,记忆,即传播学理论中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此时西方传播学也由以前的“子弹论”进入到“”有限效果论。

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是成舍我,他在1935年创立《立报》的时候正式提出“报纸大众化”。

显然,成舍我要是报纸立于民政之中,加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走向精英化、政党化的道路。

他在实践操作中也切切实实的践行着他的报纸宗旨。

首先他把读者兴趣、情趣作为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以抓住读者为根本目的。

其次,在报道中,他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决不采用隔日旧闻”,“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5。

之前的报纸,或许说白话文在当时还不成熟,很多报人写的东西,有些文化水平低的老百姓读不懂。

成舍我在报道中一般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

记得西方一位报人曾说过我们写的报道,如果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看懂,说明就是一篇成功的报道。

确实是这样,我们写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事实,一种观点,让读者看懂,接受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