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新人教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 新人教版

《正确使用成语》学习目标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掌握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强化基础训练。

学习重难点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读探究考情,成竹在胸考纲要求本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成语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属于必考题型,《考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能够辨析词语使用的正误。

(一)命题形式:从2010年以来,一道题四个选项,都是成语使用的辨析,“使用不恰当”或“使用恰当”的选择判断成为命题形式的主流。

(二)考查范围:注重各类型的考查,三个错误选项一般是三种不同的类型。

重点考查以下几种类型:色彩不明或褒贬误用;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或范围大小不当,搭配不当。

(三)考查方向:因它约定俗成,含义相对固定,用法相对单一,是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热点题。

(四)考查内容:正确使用成语,辨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

考查成语的误用类型一般是色彩不明,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重复赘余等,对成语本身的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尤为重视。

二、真题引路(2013·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教你思维成语的运用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1)准确掌握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

(2)细致了解成语语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特定指向。

(3)辨别成语同语境之间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等方面的协调问题解题方法:(1)弄清语境,弄清整个句子想表达的意思。

(2)弄清所给成语本身的意义。

(3)将语境所需义和成语或熟语本身义相对照,看合适与否。

(4)仔细区分成语的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法结构等。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做题方法是筛选法与排除法相结合。

C项“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成语使用正确。

A项“毋庸置疑”指不必怀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毋庸”,不必。

此处成语犯了用法不当的错误。

用法上,这个成语只作谓语(如“这点毋庸置疑!”)、定语分句(如“毋庸置疑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形容十分肯定。

B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此处成语运用用错对象,根据语境,应该用的是“耳目一新”。

D项“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到类似的损失。

该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后一句语境中说“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这与成语意思不吻合。

可用防止受损失意思的词语“未雨绸缪”。

答案 C三、考点解析考查点1 因张冠李戴而致误类导语: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使用起来就会出现毛病。

(最明显的为颠倒尊卑,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应该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演示题】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2012·新课标全国卷)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解析芝兰玉树:芝和兰是两种香草,玉树是槐树的别名,一说用玉制成的树,“芝兰玉树”比喻优秀子弟或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此处用错对象。

2.(2012·辽宁卷)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解析“方寸之地”是指人的心,此处用于地区不当。

3.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解析“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只可指人,不能指歌舞。

4.“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 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

经专家鉴定,其树龄已达900年以上。

解析“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

多用于事,此处用于树不合语境。

5.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创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不能用于人。

6.许多观众对电影《小时代》提出了批评意见,并不是对郭敬明吹毛求疵,而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

解析“恨铁不成钢”比喻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

郭敬明并非不争气之人,可改为“爱之深则责之切”。

7.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使运动员能够轻装上阵。

【解析】“美芹之献”地位低的提出好的意见【方法提示】1.要辨明成语的使用对象,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特别当语句中的成语作为定语的修饰对象时,就要侧重考虑成语对象的指向性。

2.注意成语的典故意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

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特别是有些典故中的特殊含义,如“青梅竹马”,“豆蔻年华”。

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有:不期而遇汗牛充栋洗心革面大快人心金兰之好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气宇轩昂破镜重圆一挥而就青云直上洛阳纸贵倚马可待巧夺天工两小无猜相敬如宾比翼齐飞萍水相逢不耻下问举案齐眉楚楚动人从善如流精神矍铄妙手回春秀外慧中“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

“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等。

考查点2 因望文生义而致误类导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注意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演示题】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解析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属望文生义。

2.(2013·辽宁卷)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解析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不能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

错在望文生义。

3.(2012·江西卷)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解析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该成语容易望文生义,用在此语境下是正确的。

4.丹霞餐厅明天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解析“口耳相传”好像是“互相传递消息”,其实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耳相传一代代保留下来的”。

5.销售商当初承诺若有质量问题,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来,他们却打起退堂鼓.....,死不认账。

解析“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句中应改为“出尔反尔”。

6.2002年以前是7月份才高考,七月流火....,热得要命,对考生不利。

解析“七月流火”往往被人们理解成形容天气热,多年来报刊上早已这样错用,习非成是。

但实际上指夏末秋初,名叫“火”的红星西移下坠,天气渐渐凉了。

【方法提示】很多成语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其实际含义往往是特定的,望文生义是不行的。

1.回归根本,弄清意义。

辨别成语,首先要注意成语的整体意义。

成语中有一部分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基本一致,它们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形成的。

2.核准成语中的关键字词,特别是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

如“屡试不爽”的“爽”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珠圆玉润不名一文不速之客不足为训文不加点不赞一词不经之谈不刊之论屡试不爽空谷足音吊民伐罪细大不捐进退维谷人莫予毒久假不归危言危行五风十雨醍醐灌顶别无长物侧目而视下里巴人不可理喻瓜田李下马革裹尸目无全牛相见恨晚首当其冲江河日下登堂入室考查点3 因重复赘余而致误类导语:有一些成语,由于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相重复。

【演示题】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2012·浙江卷)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析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2.(2010·湖南卷)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解析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后面的“谈论”语义重复,所以不当。

3.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解析“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

4.在李老师耐心教导下,班里许多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解析“莘莘学子”是“众多学子”之意,表示群体,显然该成语不能用许多来修饰。

5.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不仅令孩子笑得前仰后合,还令一向严肃的大人们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本身就是“忍不住笑了出来”,所以后面不能再加“笑起来”。

6.虽说是新闻稿,可是真情却早已溢于言表....之外了。

解析“溢于”已是“之外”,可将“之外”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