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
3.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收集现象、生活体验,并对之进行描述
①要描述你正在经历的或经历过的,尽可能地避免因果解释、 概括总结或抽象说明。 ②要按其本来面目对内部体验进行描述,基本上就像是对思 想的陈述,如感觉、情绪、情感等。 ③将焦点放在经验对象的特定案例或事件上,描述具体事件, 如一次冒险、一个意外、一次特别的经历等。 ④尽力着重描述尤为生动鲜明的经验,或第一次经历的事件。 ⑤注意身体的感受,如事物的味道,声音,等等。 ⑥尽力避免用华丽的辞藻来美化你的叙述。
第三步 解释现象学的反思的基本方法
(1)三种方法揭示或分离现象的主题 ①整体概括法——运用整体阅读法,我们可以从整体把握文本。在阅读 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些语段来把握文本的内涵。 ②选择强调法——熟悉文本之后,可以尝试着勾画出一些语句,它们最 能揭示所描述经验或现象的本质。 ③细节详述法——浏览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或句群,看其究竟揭示出所 描述现象和经验的哪些方面?
教育现象学既是一种教育哲学流派,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 方法。 马克斯· 范梅南 国际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现象学教育学》杂
志的主编
著作 《教学的机智》、《生活体验的研究》、《儿童时代的秘 密》 现象学在线网站: http:/ 首都师范大学宁虹,《教育的实践哲学》
(2)悬置判断
在任何现象学研究中, 研究者都需要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悬 置。研究者要“清除”自己的偏见、已有的知识, 抛开所 有的中介, 或者说成为一个“透明”人, 使意识与体验直接 建立联系。 悬置是研究者阅读现象学体验材料、提炼基本要素、发现 意义的前提, 也是关系研究者能否彻底进行现象还原的基 础。教育研究者若不能进行悬置, 不能剥开叠加在其意识 之中的层层影响, 不能排开重重的中介, 就不能达到现象学 所要求的彻底、严格、科学的要求。 开放的心态:是指教育研究者在开展现象学研究过程中要 开放地对待所描述的现象,对描述结果不要有任何预设的 结论, 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也不要有任何的概念化、理论 化、贴标签的做法。
第四步 撰写成文
(1)主题化方法 以鲜明的主题作为引导来写作研究论文。 (2)分析法 人们可以在不断拓展地探寻过程中进行分析性的论文写作。 (3)例证法 在写作之初就呈示现象的可视性本质,然后通过系统改造事例以填 充原先的描述。 (4)注解法 注解的方法首先将自己定位于可获得的现象学人文科学文献,并根 据这些文献的作者所认同和讨论过的那些文本和结构性主题来组织文 本创作
(5)存在论方法 采取与时间性(生存时间)、空间性(生存空间)、实体性(生 存主体)、相关性(与其他人的生活关系)等相悖逆的方法来编排组 织现象学描述。
பைடு நூலகம்
4.现象学研究示例
孤独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周兴国,《爱的缺失与补偿》,《教育科 学研究》 谢翌,《学生发言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
诺丁斯,《学会关心》
关心(caring)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动机位移, 能量注入
2. 研究的基本要素
问题——关注的问题具有双重性:一是关注生活体验的具体表象,二是 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质(本体论的)。 回忆——当我们通过记忆增长生活经验的时候,生活经验便逐渐获得了 解释学意义。 描述(description)——描述包括解释性、阐释性的以及描述性的(现 象学)因素。 主题——在现象学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在各种经验性的解释中发现 “某种揭示性”(telling)的东西。“ 本质——一篇包含了事物本质的优秀的描述能够将生活体验展示出来, 使我们能够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捕捉到生活体验的本质和意义。
第二步:辅之以质的研究方法的其 他手段
访谈(个人生活故事) 说出一个人的经历比写下来更容易接近生活的真实面 目,因为书写容易使人持一种反思的态度。 观察(生活中的轶事) 文学中的生活体验描写 传记(生活体验素材来源) 日记、札记、笔记(生活经历的来源) 艺术作品(生活体验的来源) 查阅现象学文献
现象学研究方法 不关注现象学的哲学思辨,而是采取其基本立场 和方法:运用追溯人的最原初体验的方法,将我 们已经拥有的成见、概念、理论、看法等悬置起 来,先去获取未经反思的生活体验,然后再来反 思。 一种实践的取向 关注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 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
《儿童时代的秘密》——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发 现,秘密及秘密的体验在人的成长过重中起着重 要作用,儿童的秘密起源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当 儿童不愿意将某些感觉告诉别人的时候,他们第 一次体会到秘密神奇的分隔力。当他们觉得自己 与别人不同时,他们也就可能获得一种自我认知。 有了秘密,意味着内心世界的诞生;能与自己最 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 表现。
编码:以其中29篇作为田野资料进行分析, 笔者对29篇学生作文进行了 编号,对资料进行了编码分析,文中P 代表所在原始资料册的页码位 置,S 代表 参与 写作的学生。
学生发言的态度
“隐形人”:有 的 学 生 说 :我不需要别人 看到我,包括教师和同学,我喜欢一个人 静静地坐在某个地方 (P9- S29)。 有学生写道:我很想上台但不敢,而老师 要求每个同学都上台表演在台上讲话,这 让我觉得有些庆幸 (P3- S6)。
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1.简介
现象学是一门哲学流派。 胡塞尔: 回到事物本身(悬置判断,还原) 意识先于概念 回到生活世界(前概念的世界;认识的前提;在 反思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阈融合
(3)把握本质 孤独体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其一,不可避免的缺失; 其二,理解之难; 其三,在独立与依赖之间徘徊。
姬智,孤独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教育启示: 放弃简单克服孤独感的念头,存在意义的 孤独感无法克服; 不要人为制造不可避免的丧失感,慎用孤 独感进行惩罚; 学会正确地理解与爱,抓住坦诚的契机
学生发言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本研究邀请30多名大学一年级学生撰写 “上学以来一次印象最深刻 的 发言 体验” 命题 作文,要 求学 生深 描某 一次发言时的真实体验, 笔者将其作为本研究的一手资料 由于个别作文未能围绕主题写作,不 合要求,笔者只好舍弃本研究。
对某校四位教师 (XL W M) 的访谈资料的分析,来认识学生发言现 象的内在意义,以达到对这一现象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