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而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依恋理论有时被称为依附理论,只是翻译的不同,有时候称之为依附,有时候称之为依恋。

我觉得依附要合适一些,特别当我们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探询成人的依附模式,反推其幼年亲子关系中的依附模式。

如通过面谈,或问卷。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尔照顾和保护。

鲍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Ainsworth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

Ainsworth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

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

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

最后,她表明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在家庭中的婴儿-父母互动相关联。

例如,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有安全感的儿童的父母,一般会及时地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而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无安全感的儿童(即焦虑-抵抗或回避)的父母常常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复无常或遗弃的方式照顾儿童。

婴儿依恋模式影响宝宝未来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来考察早期婴幼儿与其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形式,以及这种依恋与其后来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

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

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阅读理解、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

结果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许多专家都指出: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

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成人恋爱关系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不过直到 19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Shaver (1987)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

Hazan 和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

Hazan 和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Ainsworth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

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

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

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

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

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

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

Hazan 和Shaver(1987) 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

)简而言之,Hazan 和Shaver 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 和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

(Hazan 和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