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大地震与核危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日本大地震与核危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日本大地震与核危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观点摘要:大地震将对经济影响有限,但将冲击能源格局与核电发展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

截至4月01日21时,地震灾害共造成11734死亡、16375人失踪。

地震给日本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特别是核泄漏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次事件将对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对全球能源格局特别是核电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大地震核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一、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此次大地震震级罕见,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核泄漏危机,将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l、大地震重创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此次地震重灾区经济规模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

大地震导致灾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电力大面积短缺,汽柴油供应十分紧张,众多工厂停工,并波及国内其他地区相关产业,加上消费信心受挫,短期内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萎缩,使其去年以来出现的复苏势头受到严重打击。

初步估计,此次大地震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2500亿美元,占日本GDP的3%—5%;2、大地震冲击日本金融市场,股指暴跌日元升值大地震撼动了日本金融市场。

大地震导致日经225指数短短三个交易日暴跌17.5%,市值蒸发7000亿美元,股市连续大跌基本上吞没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上涨幅度。

因企业应对灾后重建以及保险公司出售海外资产应对理赔等需要,都会导致日本相关公司抛售海外资产,资金回流国内,相应增加日元需求,因而短期内造成日元汇率大幅上升,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上升至76.25日元的二战后最高水平。

随着政府大规模注资以及西方七国联手干预,日本股市趋于稳定,日元汇率重回80以上。

3、大地震迫使日本货币政策再度宽松,并出台紧急预算案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宣布,向金融市场注资18万亿日元,同时决定将资产购买计划金额扩大5万亿日元至40万亿日元,先后累计注入流动性达到51.8万亿日元。

财政政策方面,日本财务省表示,截至3 月底,201 1年财政年度还将剩余约2000亿日元的紧急资金。

日本政府官员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表示,将考虑编制追加预算,为必要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资金。

4、灾后重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灾后重建对日本经济增长将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此次大地震后,受灾地区将在电力、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钢铁、汽车、石化和电子等制造业将会增加恢复重建投资,这将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二、大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GDP占全球的8.7%,大地震将不可避免地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1、大地震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大地震造成全球股市纷纷下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避险要求使黄金价格走高,如果核危机进一步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陷入恐慌,金融市场动荡将加大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短期内,日本大地震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大地震将使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先降后升日本资源匮乏,对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等上游工业原材料需求巨大,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其部分工厂停产、运输受阻,采购暂时中断,全球能源格局因此大受影响,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国际煤炭的价格也出现了下滑。

但随着灾后重建的启动,日本对各种资源型产品需求将快速上升,这将会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3、大地震不会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趋势从全球视角来看,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

地震等突发事件属于外部冲击因素,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部分高端产品短缺,可由欧美等国制造业进行替代,特别是今年以菜,在德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带动下欧洲经济好于预期,在二次量化宽松和延长减税计划等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同时,大规模重建工作往往会抵消自然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日本灾后重建会对全球经济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因此,大地震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复苏的基本趋势。

三、大地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日作为近邻,经贸关系密切,201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1768亿美元,向日本出口1212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出口额的12.7%、7.7%。

大地震带来的关联影响不容忽视。

1、大地震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和部分产业链日本大地震在产业链、金融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会波及到我国,特别是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历来十分紧密,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大地震对双边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在进口方面,我国主要进口高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受影响较大的是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产业,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企业要么替代进口来源很少,要么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装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短期内难以寻找替代供货来源。

在出口方面,目前我国对日出口主要是有色金属、电子产品、建筑材料和食品等四大类商品,其中,稀土和有色金属是主要的原材料,短期内日本的需求可能会有所放缓,相关产品出口会出现下滑。

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是,如果日本核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作为近邻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等方面将会受到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影响。

2、灾后重建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局势的明朗和稳定,人们的信心逐步恢复,大地震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必然会逐步减弱。

在日本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国作为世-7最大的建材、钢铁、石化产品生产国,世界主要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一方面,可为日本生产恢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四、大地震对能源发展格局的影响大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以及进一步的核危机,将动摇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核能的信心和计划安排,有可能促使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发生改变,对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41、核泄漏危机促使一些国家调整核电发展战略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并引发严重核辐射污染后,很多国家开始反思核电安全,部分国家推动关闭核电站计划,核电发展进入低潮。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各国开始重新考虑核电发展计划。

这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很多国家掀起了激烈争论,发生了反核抗议活动。

日本核泄漏导致世界许多国家开始排查核电站安全隐患,考虑调整核能发展计划,一些计划中的核电项目可能因此被推迟或取消,安全级别提升或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可能增加核电项目的成本,从而减缓核能的发展进程。

德国政府3月14日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在此期间德国将对境内所有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查。

美国、法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核能生产国,政府虽然都表示不会考虑修正现有核能发展政策,但将会不断增强核能利用的安全性。

2、核泄漏危机推动替代能源发展从世界能源发展规律看,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一个必然趋势。

由这次日本核危机引发的核能发展的延缓甚至是停滞,将促使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加速发展。

但从中短期来看,传统的油气资源将受到更大依赖。

仅日本福岛核电站910万千瓦的机组关闭,将需要大约每年1200 万吨油当量(24万桶/天)的燃料来弥补电力缺口,如果日本4750万千瓦核电全部关闭,则需要大约每年6100万吨油当量(123万桶/天)的燃料进行替代。

3、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将会放慢日本核泄漏危机毫无疑问会对中国核电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将会放慢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大幅增加核电安全成本。

我国政府决定: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安全标准核电站停建;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但是,此次核泄漏危机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基本万向。

一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技术和安全标准较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最大强度地震等灾害;二是我国核电仅占总发电量的1.9%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0.8%,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宏观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完成我国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需要积极推动核电快速发展。

五、政策建议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相关产业及进出贸易带来了一定影响,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特别是此次核泄漏危机给我国核电安全敲响了警钟,核电发展中没有绝对的安全。

1、加强石油等战略储备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重大危机的能力日本受灾对其能源等行业造成重大损失,多处炼油厂遭到严重破坏。

为尽量减少中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需要建立并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增强应对危机能力。

一方面,灾害可能直接影响本国石油等能源供给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石油等产品战略储备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灾害可能引起油价以及石化产品价格重大波动,需要运用期货等金融手段规避风险。

2、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等因素布局产业,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应充分总结和借鉴此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做好重点产业布局,提高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防范能力。

在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区域布局核电、炼化及下游产业,不仅增加了其遭遇冲击的可能性,也会因提高安全防护标准而增加企业成本。

因此,必须对核电、石油石化等企业选址进行充分论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等因素,提高企业安全运行水平。

3、应及早部署应对相关产业链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