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本课话题——思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亲切面容,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寄托了作者对亡妻深切的思念。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苏轼种树悼亡妻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是眉州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率互补。
王弗也颇有才气,红袖添香夜读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苏轼不但对她倍加爱护,也视她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便染病去世了。
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满了青松,他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悼念亡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记梦》。
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着,向爱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和最真挚的思念之情。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思念是翅膀飞过的痕迹。
——泰戈尔如果一切真的消失地球也不见那我要我对你的思念再在世界里走几个光年。
——安东尼[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渗漉..(shèn)(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呱呱.而泣(ɡū) 扃.牖(ji ōn ɡ) 异爨.(cu àn) 阖.门(h é) 垣.墙(yu án) 长号.(h áo) 老妪.(y ù) 迨.(d ài) 珊.珊可爱(sh ān)象笏.(h ù) 偃.仰(y ǎn) 先妣.(b ǐ)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臣请完璧归.赵(归还)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若水之归.海也(汇聚)(2)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4)每⎩⎪⎨⎪⎧每.移案(每逢)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经常,不止 一次)(5)当⎩⎪⎨⎪⎧他日汝当.用之(副词,应当)以当.南日(挡住)(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余既为.此志(写作)(7)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与“以”连用,表原因, “……的原因”)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4)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5)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6)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古义:到处。
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三五..之夜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句)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句)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
(状语后置句)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
(省略句)译文: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8)语未毕,余泣。
(省略句)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被动句)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常识·速览][识作者]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
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巧识文]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
[整体·感知]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脉·梳理][文白·对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屋子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间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头上的)泥土漏下,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错误!错误!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不再漏土漏雨。
阁子北面开辟了四扇窗子,院子周围砌上墙,错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花、竹子等,往日的栏杆,错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了也不离开。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影子交杂错落,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先母曾经来过一次。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错误!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错误!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错误!错误!错误!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以后错误!长号(háo)不自禁。
忍不住放声大哭无法控制。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必须从轩前过。
余扃(jiōnɡ)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前经过。
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辨别是谁。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有神护者。
……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写字。
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精析·文本]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项脊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案】2.课文第二段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对应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的内容]【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有关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答案】(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
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第二部分补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有何作用?[对应考点:考查文章语段的作用]【答案】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
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细节描写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