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1 教材分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节课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2 教法学法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采取先放后收,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的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边实验边提问边引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把问题穿针引线于实验中,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
采取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如:课件、图片等,主要以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为主,问题讨论法为辅。
在教学难处适当放慢节奏,给予学生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教学目标分析
3.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2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5、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7、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4教学重点
8、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
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9、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
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两种力的比较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3.5 教学难点
10、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薄木板一个/组;电动玩具遥控赛车一个/组;条形磁铁(2个)/组;实验小车(2个)/组;弹簧秤若(2个)/组等。
5 程序设计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定性探
索,分
析归纳
定量探
索,得
出规律
问题探
究
巩固反
馈与拓
展迁移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鼓掌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进入积
极主动的思考
状态,激发学
习激情。
新课教学
(一)
定性研究物
体间的相互
作用力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并引导
学生注意观察。
1、互推小车
2、遥控小车实验
3、磁铁实验
4、推课桌感受相互作用力
学生观看实验与例子并积极思考。
感
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
学生列举相关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期望通过具体
实例,感受物
体间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间力的
作用总是相互的。
学生回答培养学生归纳
的本领
新课教学
(二)定量
地研究相互
作用力之间
的关系
设计问题:教师结合实例,
提出问题:物体间的相互作
用力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
己的猜想
学生实验并且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的关
系,并总结规
律。
实验
次数
实验内容 F
(N
)
'
F
(N
)
结
论
1 A拉B
2 A,B对拉
新课教学
(二)定量
地研究相互
作用力之间
的关系
提问:当弹簧处于运动状态
下,两弹簧读数还相等吗?
教师配合学生演示传感器
实验。
学生拉动运动状态下的弹簧秤,注意
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且总结结论。
进一步说明运
动状态下作用
力与反作用大
小是相等的。
新课教学
(三)归纳
与总结
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牛顿
第三定律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学生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思考总结得出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进一步认识牛
顿第三定律。
小试牛刀:教师出示题目:
设物体水平放在地面上处
于静止状态,重力为G,求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多
少?
学生思考,进而阐述自己的解答过程。
应用牛顿第三
定律解决简单
问题。
新课教学
(四)问题
探究——相
互作用力与
平衡力的区
别和联系
教师提问:相互作用力与平
衡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领悟“一对
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异同。
完成表格:
让学生通过自
己的思考区分
相互作用力和
平衡力
项目相互作用
力
平衡力
相同点
不
同
点
作用点
性质
同时性
结
论
新课教学
(五)练习
与巩固
教师出示练习题
1、有一物体放在水平粗糙
地面上,如图所示,用弹簧
测力计拉着细绳水平牵引
物体,弹簧秤有一个示数,
但物体没有动,试求:
(1),涉及物体一共有几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物体一共受到几对平
衡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巩固本节知
识,检查学习
效果。
拓展与迁移教师出示:风扇小车的开放
性问题。
利用牛顿第三定
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
具,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
风扇,风扇运转时吹出的风
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
中间的风帆上。
请分析,这
种设计能使小车运行吗?
若不能,请你改动设计,
使它能运动。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
步拓展,到若将扇叶改为向
下吹,则可以得到飞机的模
型。
若去掉挡板,放在水里
就是轮船的模型,进一步拓
展到火箭。
教师演示自己设计的风扇
小车。
可以在气垫导轨上演
示。
学生思考分析其原因,并加以讨论。
并思考若将风扇怎样改动,可以使小
车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
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拓展应用,培
养学生创造能
力
课后探究小
课题
拔河比赛比的是谁的力气
大吗?
学生课后思考培养学生探究
的精神。
小结(板书设计)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
直线上。
2.公式:'F
F-
=
3.特点: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作业布置课本:P69,1,2
教学反思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个比较难讲的课题,虽然其在初中有接触过,但是只是非常粗略的定性的了解,没有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内容而言,它反映
的是物体之间的一种规律,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因此,本节课采
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
深,从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究。
对于理解上的难点,如物体处
于不平衡状态下的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牛顿第三定律,则通过传感器实验加以突破,
从讲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接受很好,通过和学生的配合,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从教学
手段上看,从“一讨论二演示三实验四练习多实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
情境→问题→实验→探究→迁移的教学模式,在循序渐进中,从激发兴趣→优化兴趣
→稳定兴趣→强化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学科情感
→人文素质教育,达到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情境最优化设计,智力较大程度的开发,
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提取课文陈述性知识的内容蕴含的方法教育素材,加以
目标分层教学。
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
动来获取知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各种信息进行
选择,分析,判断,综合,主动构建对信息的解释系统。
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体,
他们就不会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
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让课堂播种
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让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经过老师的指
导和学生自己的探求,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