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注意季节特点
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对人的影响不能忽视,脾胃疾病存在鲜明的季节特点。
因此在春夏之交季节变换之际,应当注意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衣着,做到“天人相应”。
春夏之交温暖多风,虽然气候已逐渐变暖甚至炎热,但也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变化而着凉受寒,而寒气又十分容易直中脾胃,使之产生胃脘痛和腹泻。
因此,即使是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对胃部做好必要的保暖工作是重要的,所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我们要逐渐地减少衣着,对有脾胃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春夏之交,日长夜短开始明显,天亮得越来越早。
中医学对长夏来临之前如何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很多
论述。
因为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容易过度劳作,对人的气血阴阳等正气会产生不良后果。
如中医传统的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而脾胃病患者大多存在脾胃
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等病理因素,要注意生活调养,以保护正气。
五劳七伤不仅指白天,晚上也要注意,熬夜应当避免。
这不仅因为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
著的影响。
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
影响。
夜间工作过晚会使胃肠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胃脘不通、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
所以应顺应睡眠、清醒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通过合理的睡眠在体能上得到补充,有利于对胃肠免疫和动力等功能的恢复,迎接对人体消耗更大的长夏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饮食调摄,注意脾胃保养
春夏之交,既有春季的特点,又有初夏的特征。
因为这个季节阶段气候变化比较明显,通过饮食调摄,从而达到脾胃保养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饮食易软而易消化;餐次和餐量宜合理;食宜清淡,少吃辛辣重味及煎烤腌熏食品;忌沸汤、冷饮;戒除酗酒、吸烟之陋习,忌食浓茶浓咖啡。
饮食因素是引发脾胃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调摄得当,对脾胃疾病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千金要方》有“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论述,可见何等重视饮食调摄。
饮食调摄,可减轻症状,缩短疗程,促进早日痊愈;在药物治疗结束后,饮食调摄可作为善后巩固治疗的重要手段。
除了上面所提到几点饮食注意点外,脾胃疾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原则:新鲜而富有营养;清淡质软容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规律,养成良好习惯,不偏食。
”
饮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蛋白质的供给要足够,如牛奶,鸡蛋,各种豆制品,瘦肉,鱼肉等;脂肪供给要适量,如易消化的乳溶状脂肪(而不是奶酪等),奶油,蛋黄,适量的植物油;碳水化合物供给也要充足,如各种粥,面条,馄饨等;维生素,矿物质供给也要充分,如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
我在临床出诊时经常建议病人根据体质类型和
辨证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
如脾胃气虚或阳虚的,可食用面食制品和蔬菜如白菜、胡萝卜、韭菜等;肉类如鸡肉、羊肉等。
如阴虚火旺,胃阴不足,可多进食蔬菜水果。
主食以大米为主,蔬菜以黄瓜、茄子、芹菜、冬瓜、藕等,肉类如猪肉、鱼、虾类等。
胃酸缺乏,可多食酸
性水果,如酸梅、山楂、
酸牛奶,饮食调醋食用,用汤或浓缩肉汁来增进食欲,少食动物脂肪。
胃酸过多者,可不食用酸性食品。
便秘者可食用蜂蜜、竹笋、茭白、芹菜、银耳等粗纤
维食品。
心情恬淡,注意情志调摄
情绪波动或出现异常,春天是好发季节,春夏之交也是高发时期。
春季多风,在五行之中与人体的肝脏相呼应,因而人的肝阳容易亢盛,肝火易于上炎,脾气性格容易烦躁冲动。
而肝气的过度变化,对于脾胃是极其不利的,特别对于脾胃之气已经虚弱的脾胃病患者来说。
此时脾胃的正常运化更受抑制或受干扰,导致疾病加重或迁延不愈。
所以在春季,尤其在春夏交替时,要注意对精神情志状态,保养肝气,使之不戕害脾胃。
同时不宜过
多饮酒,对春季上市较丰的竹笋等发物也要忌食或少食,以免引动肝气,阻碍胃气。
预防外感。
春季气温不稳,风雨多变,体弱者要注意保暖防风寒,多食醋、蒜之类有助Q ```于预防外感。
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春季谨防五种疾病
增强体质。
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调节情绪。
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
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
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
采取必要防治措施。
在天气多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对一些慢性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风湿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季不宜停药或减药,而需要强化或做必要的调整,严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家长应及时为孩子接种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不要随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
一旦发生有关病情,要尽早到医院妥善查治
春天里,万物欣荣,生机蓬勃,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
然而春雨绵绵,天气潮湿,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
健康的人能够调适自己很快适应环境,一般无需调补。
但是素有旧疾的人,在这多变的季节里,就不那么幸运了,旧疾极易复发。
此时,对与这类患者和病后体虚的人,可以通过适当进补,提高身体抵抗力,使身体得到康复。
春季食物以选则一般性调补食品为宜,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
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
然而,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要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耆等。
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
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总的说来,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这一时令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
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
又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
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则妨
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脾健又辅助于肝气。
故春季进补应如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
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选吃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葱。
这类蔬菜均性温味辛,既可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时暖风或晚春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的食物,如荞麦、薏苡仁、荠菜、菠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蘑菇。
这类食物均性凉味甘,可清解里热,润肝明目。
至于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
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