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认识因素; • 2.意志因素; • 3.具有意思联络。 •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 共同犯罪的认定应按照刑法的规定即成立
要件加以认定,但要注意下列不构成共同 犯罪的情况:
• (一)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 (二)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乙二人趁商
店失火之机,不谋而合同时到失火地点窃取商品。
同犯罪?
• 2.片面共犯的问题?
形式、作为与不作为结合形式。
• 2. 行为方式: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
行为、帮助行为。
• 3.因果关系。
• (三)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
•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
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 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犯人认识
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 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
• 由于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因而也可能出现单位
共同犯罪。
• (二)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
•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
须是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 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行为人的行
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 注意: • 1.表现方式:即共同作为形式、共同不作为
• (三)先后故意实施相关犯罪时,但彼此没有主
观联系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先到丙家窃取 一台电视机,乙后到丙家窃取一辆摩托车。
• (四)二人以上实施危害行为,罪过形式不同的,
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看守所值班武警擅离职守, 致使重大案犯趁机脱逃。
• (五)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亦即二人以
上共同实施没有重合内容的不同犯罪时,不构成 共同犯罪。 如甲乙共同用木棍打击丙,甲是伤害 的故意,乙是杀人的故意,结果由于乙打击丙的 要害部位致丙死亡。
• 共同犯罪的法定概念。
•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 (一)主体要件:行为人为二人以上 •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
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例如, 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一个没有达到刑事 责任年龄的人,或者一个精神健全有刑事责任能 力的人和一个由于精神障碍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共同实施危害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再如,教 唆未满14周岁的儿童盗窃,属于间接正犯。
• (六)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
罪。如甲教唆乙盗窃丙女的财物,乙除了实施盗 窃行为外,还强奸了丙女,甲对此并不知情。
• (七)事后通谋的窝藏行为,包庇行为,窝藏赃
物,销售赃物等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但如果 事前有通谋的,则成立共同犯罪。参见刑法第310 条第2款。
• 思考题: • 1.仅参与共谋,未参与犯罪实行的,是否构成共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 共同犯罪制度,与犯罪停止形态一样,被称为
“犯罪的扩张事由”,被誉为“绝望的一章”。 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是一种复杂的犯 罪。
• 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
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 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 的罪分别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