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5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组织形式的发展上。

以学校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出现了第一次大的分化,从非形式化教育进入形式化教育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又出现了第二次大的分化,从形式化教育进入制度化教育阶段。

第一节学校的产生教育活动发生的地方就叫教育场所。

学校就成了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场所。

一般认为是在奴隶社会早期出现了学校。

一、学校的概念我国古代一般用“学”来指称专门的教育场所。

“学校”成为常用词,是20世纪初的事。

在西方,“学校”(school)这个术语源于拉丁语“schola”,又源于古希腊语“skhole”,意为“闲暇”、“休息”。

后来凡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机构就都被称为学校。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中学校是指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有专门的规格要求,比如说建筑规格。

第二,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如有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辅助人员等等。

第三,有相应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等等。

第四,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校所应具备的条件作出的规定是: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的性质的细致的研究:1.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2.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学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二,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以学校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出现了第一次大的分化,即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分化。

学校的产生须具备以下条件:(一)生产力的发展(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三)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四)国家机器的产生三、学校的出现(一)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有三种形式的原始教育机构较为引人注目,各有学者认为学校起源于此。

1.青年之家。

2.宣教广场。

3.养老机构。

上述三种原始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分别是训练、祭祀、教化、养老,只是同时兼有教育的任务,因此不能把他们称为学校。

(二)最早的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约在公元前4000年出现在奴隶制初期的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一般认为,我国最初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第二节学校的发展随着学校的产生,教育的组织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学校的发展,教育逐渐规范化。

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一)我国学校的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可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大类。

1.西周:学在官府西周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在中央办有国学,在地方办有乡学。

主干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2.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四夷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战国时私学大盛,一些诸侯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以公室养士为官办教育,其中以战国时齐国设于稷下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最为著名。

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汉唐宋:官私并存,相得益彰,宋书院蓬勃发展汉武帝时在首都长安创办了太学,这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

唐代的官学制度已相当完备,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代表。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全盛期,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6所: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石鼓书院(湖南衡阳)、茅山书院(江苏江宁)。

4.元明清:官学、书院渐趋衰落,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明清两代官学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

明清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学宫”。

元明清三代,民间的启蒙教育也主要依靠私学。

明清私学分三类:一是私塾,由教师在家设馆授徒;二是义学,由官员富商出资,聘教师为乡村贫寒子弟授课;三是专馆,富裕人家聘教师上门教授本家子女。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宋代的书院制度特点尤为鲜明:第一,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第二,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第三,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西方学校的发展自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到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期间,是西方学校发展、成熟和完备的时期。

根据纵向发展顺序,西方学校主要有这么几类:斯巴达的军事学校、雅典的学校、基督教学校、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师范学校和幼儿教育机构。

1.斯巴达的军事学校2.雅典的学校3.基督教学校“科学是宗教的奴仆”;4.城市学校: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或译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

5.中世纪大学,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这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

6.人文主义学校7.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讲授实科知识的中等学校,即实科中学。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

8. 师范学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就提出了建立师范学校的建议。

1684年,法国“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开办了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后来这种教师讲习所还附设了专门实习的“练习学校”。

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

18世纪初期,德国人弗朗克在哈勒创立德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9. 幼儿教育机构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是由德国人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立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二、学制以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又出现了第二次大的分化,即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分化。

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

2.学制类型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单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分支型(或称为三轨制)学校教育制度:第一种是双轨制,学校系统是延两条道路发展而成的。

欧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互不相连的双轨学制。

以英国为例,为贵族子弟和统治阶级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

在这里,师资配备精良,学费昂贵,学校条件优越,是培养社会统治者及社会上层人物的重要场所。

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学校有高级小学、初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等。

这些学校相对而言,教学质量低下,办学条件也要差一些,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体力劳动者。

第二种是单轨制,以美国为例,由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单轨制学校教育系统是美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政治经济发展要求而确立的。

第三种是分支型,苏联的学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支学校教育制度。

普通教育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为师范和技术学校输送人才,为职业进行训练,为参加实际工作做准备的多重任务。

3.我国学制的沿革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

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我国学制的沿革主要有如下脉络:(1)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称其为“癸卯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并任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

改学部为教育部。

(4)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5)我国现行学制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4.学制的影响因素(1)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个人利益的博弈。

第三节学校的变革一、学校阶段的变革(一)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立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园还不是公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

1873年,美国的圣路易斯州首次把幼儿园的教育作为公立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强制性、免费性、普遍性和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义务教育于16世纪发端于德国。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规定6~12岁男女儿童必须到学校读书;不愿送儿童入学的父母将受到惩罚。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跨入到大众阶段后,不断培养大批普通民众直至普及阶段来临之前的发展过程。

二、学校类型的变革我们认为学校类型的改革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勃兴,二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勃兴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特征:第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第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保罗·朗格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