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碧叶凝露《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节妇吟唐·张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教师提示:1、——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适当讨论后)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这首诗实际上是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
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一)基本方法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闺怨》:怨即幽怨之意;《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2、看。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月——思乡念亲(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折柳——惜别怀远(2)特别: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4分)课堂实录: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生:去——离开,归——归来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
二呢?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答案:四层。
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
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
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课堂实录: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怎样的感慨呢?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生:对比。
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
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生1:想象。
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春日(南宋·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课堂实录:师:依然请同学来分析诗题和给我们的暗示。
生1: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生2: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师:是的,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
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
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
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
(2分)二是忧国之情。
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2分)强调答题规范性: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
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四、即学即用课堂练习——(一)裴给事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
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满心的爱悦和同情。
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
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
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
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变过程。
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而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 储光羲: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
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白。
空复情:自多情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解析指导】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
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坐着等待友人的到来,想听听载着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
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
颈联一,从写心情移到写景。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
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我们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
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诗人一天都在等待,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而过字,也许也可以这样解释:春雨都来了,你还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