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粒细胞减少症

医学粒细胞减少症


发病机制
• (3)中性粒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消 耗过多 多次输血、某些药物、自身免 疫性疾病,可使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 体和凝集素,通过免疫反应而破坏中性粒 细胞。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 进入炎症组织导致外周血粒细胞丧失、消 耗过多。脾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分布在 脾窦数量增多且被滞留破坏,致脾中性粒 细胞破坏增加.
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布和死亡
1. 生 成:
原粒--- 早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晚幼
粒--- 中性杆状核----多形核细胞(成熟型中性粒细
胞)
(共约8~14天)
生成速率:(0.85~1.6)*109/ kg.d
2.


• 血液中性粒细胞总池(TBNP)
循环池(CP) 边缘池(MP)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粒细胞减少症
主要内容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3 总结
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围 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 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龄而 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早产儿为 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 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 期皆为正常低限。成人及儿童的ANC低于 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 1×109/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诊断
• (3)实验室检查 • (1)①血象示ANC减少:婴幼儿
ANC<1.0×109/L;儿童ANC<1.5×109/L,且 无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即可诊断中性 粒细胞减少症。 • (2)定期检查血象:有家族史者应检查其 家庭成员的ANC。在6~8周中每周2~3次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确定中性粒细胞减 少周期,并行ELA2基因检测。
病因
• (7)其他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营养 不良等。
诊断
(1)病史:
粒细胞减少快慢、频率、持续时间、有无周期性、减少程度 a.突然发生:药物、放射或感染引起 b.呈周期性: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c.细胞减少长期稳定而另两系不减少:假性或先天性
有无致病因素: 药物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 相关疾病:急慢性感染、RF、SLE等 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慢性或反复感染史;检查家族成员的中性
•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三种形态
正常状态(静息状态) 准活化状态(中间态) 活化状态
2.


黏附作用:
Mac-1、LFA-1、P150/95(整联蛋白家族)参与,N黏附到血管内皮 细胞上定位,否则高速循环运行的N无法穿过血管壁游离到组织
趋化作用:
1.感染源产生的趋化因子
2.吞噬细胞与炎症介质接触 染源或组织
损伤中性粒细 胞分化各阶段
偶尔
自身抗体 使 血
病因
• (5)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 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 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病因
• (6)遗传因素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 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 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 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 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
发病机制
• (2)中性粒细胞无效增生和成熟、释放障 碍 见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紊乱相关 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时 ,粒细胞无效造血。 由于造血异常,早期幼稚中性粒细胞 在骨髓内的发育成熟受阻,幼稚的粒细胞 在骨髓内提前破坏,即无效造血,使骨髓 成熟池和贮存池缩小,使释放入血的中性 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释放障碍,见于家族 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 (3)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 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 贫血等。
病因
•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 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各种自身免疫病 引起粒细
胞减少的药物
病因
中性粒细胞在 液或脾脏破坏
发病机制
• (4)粒细胞分布异常 疟疾、病毒感染 、细菌内毒素等均可使循环池中的中性粒 细胞转移到边缘池,附着于血管壁,使循 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分布 异常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假性粒 细胞减少症或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一般 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也可根据粒 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 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一 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 性少见
粒细胞绝对数;家系中有无1岁以下死亡原因不明者。发生粒细胞 减少的缓急及程度、发病年龄、次数、发作规律和家族史。
诊断
• (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发病时间随病 因不同而异,起病可急可缓。多种原因引 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与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轻者多为口腔黏膜 溃疡、牙龈炎、皮肤疖肿等:重者除皮肤 、口腔黏膜感染外,可有肺、泌尿系感染 ,甚至败血症等表现及体征。体格检查应 注意检查口腔黏膜、牙龈、淋巴结、肝、 脾、肛周等。
诊断
• (4)骨髓检查:有助于估计发病机制和病 因诊断。
• 骨髓涂片或活检及造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 检查:骨髓象见粒系减少或成熟停滞。骨 髓干细胞培养见CFU-G集落生成不良。骨髓 涂片可了解粒系增生程度,成熟度及形态 异常。如果粒细胞增生亢进,提示粒细胞 无效生成或破坏过多;如果粒系增生低下 或成熟障碍,或退行性病变,提示中性粒 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增生不良所致。
病因
• (1)感染 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 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 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 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病因
• (2)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 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 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止痛药、镇静 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物引等引起某 些敏感患者粒细胞减少等。
后释放的趋化因子 损伤部位集结
N 向感
3.免疫系统其他组分
3.


老化的中性粒细胞典型的
死亡方式是 凋 亡 ,
并随即被巨噬细胞清除掉
发病机制
• (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遗传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的缺陷或
造血调节障碍:见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 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 伴免疫球蛋白异常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