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


精品文档
返回
粒细胞边缘池的检查
方法: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ml,中性 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持续20~ 30min,正常时中性粒细胞升高一般不超过 (1.0~1.5)×109/L,若超过或增加一倍,提 示粒细胞减少可能由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引起。
精品文档
返回
血溶菌酶及溶菌酶指数检测
是检测是否有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方法, 但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临床较少用。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低于0.5×109/L。
精品文档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最常见)
生成减少--化学药物 、电离辐射、严重感染等引起骨髓损伤 成熟障碍--叶酸或vitB12缺乏、MDS、急粒等致早期粒细胞
成熟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无效增生)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WBC < 4.0 WBC < 4.5
WBC < 5.0
中性粒细胞< 2.0 中性粒细胞< 1.8
中性粒细胞< 1.5
中性粒细胞< 0.5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与白细胞不增多的白血病、
急性再障鉴别
鉴别要点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
起病
缓慢
急骤
症状 病情进展
II
外周破坏 或
利用
外周枯竭
III
增生+
外周丢失 或
无效增生 +
外周丢失
(I或II和 IV III联合)
转移边缘池 或
骨髓中贮存的 精成品熟文细档胞释放
(假性中性 粒细胞减少)
V
二、 临床表现
非特异性表现
头晕、乏力、纳差、低热、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 倾向。 是否合并感染视粒细胞减少程度。
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症状
细胞 最常见于溶贫
精品文档
返回
指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类白反应中,WBC<10×109/L,外周血中
出现较多的幼稚细胞。
骨髓检查必要,以排除相应细胞类型的急性白 血病
精品文档
返回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有明显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 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 速消失 -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 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
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相对增加 红系及巨核系正常
精品文档
返回
粒细胞贮备池的检查
[方法] 通过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制品, 如内毒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测定用药前后粒细 胞上升情况,以了解骨髓的储备功能。
常用的方法:口服泼尼松40mg,5小时后查外周血, 若中性粒细胞升高值超过2×109/L,或静脉注射氢 化可的松200mg,3~4小时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 值超过5×109/L,则提示骨髓储备功能良好。反之 考虑骨髓储备功能减低。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1. 主要鉴别要点
- 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 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者与白 血病区别较困难
精品文档
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
临床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
原发病灶 贫血
多有原发病灶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无,或轻度贫血
出血
一般无
肝、脾、淋巴结肿大 一般无
治疗反应
治疗原发病或去除病因后可恢复正常,不存在复 发问题
头晕、乏力、纳差、神衰或无症 状
缓慢
寒战、头痛、口腔咽峡等 处感染
快速
WBC 中性粒细胞计数
骨髓象
(2.0~4.0)×109/L 正常或稍低
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
精品文档
(0.15~2.0)×109/L
1%~2%
粒系几乎消失(再障型), 原、早幼粒增多,粒细胞
缺乏(成熟障碍型)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 染,适当输新鲜血。
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 细胞及浆细胞也相对增多
粒细胞毒性改变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大致正常
精品文档
返回
对确定诊断和明确病因是必要的
除了解粒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外,还可明确有无 肿瘤细胞转移。
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 碍
粒系明显减低,有的粒细胞有空泡、中毒颗粒 及核固缩等退行性变。
精品文档
输血
- 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 染,但效果不肯定。因输入的粒细胞在48小时内约有半数破坏。此类患者 多有免疫功能障碍,为了增强抵抗力,可注射γ球蛋白。
异基因骨髓移植
- 对严重的粒细胞生成减少的应用骨髓移植,亦有较好疗效。
脾切除
精品文档
六、预后
在抗生素问世前,死亡率高达90~95%, 自应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 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无菌层流室护理和成份输注粒细胞使一 些严重患者获救,2~3周后可逐渐恢复。
再障型预后差,常因难以控制的感染致 死。
精品文档
类白血病反应
Leukomoid reaction
精品文档
一、概述
1. 定义
脾亢、抗感染及免疫性机制破坏
粒细胞分布异常
假性粒细胞减少、血透、脾亢
粒细胞释放障碍(罕见)
惰性白细胞综合征(粒细胞对趋化因子不敏感、粒细胞膜缺陷或肌动蛋
白微丝收缩功能缺陷所致。骨髓内成熟粒细胞数量正常,但释放至周围
血和组织的粒细胞减少。) 精品文档
下一张
粒细胞生成后体内分布情况:
骨髓中成熟粒细胞 (贮备池)
幼稚细胞百分比常不高,NAP积分明 显升高
多有明显病因(感染、恶性肿瘤) 原发疾病好转或解除后,可迅速自愈,
预后良好
精品文档
二、分类
按外周血白细胞多少分
白细胞增多型 白细胞不增多型
按病情缓急分
急性型、慢性型
按细胞类型分
精品文档
按细胞类型分:
中性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单核细胞型 嗜酸性粒细胞型 浆细胞型 红白血病型
返回
嗜酸性粒细胞型
WBC >20×109/L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成熟型为主 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嗜酸性中
幼粒和晚幼粒增多 病因: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
精品文档
返回
浆细胞型
较少见 WBC正常或增多 浆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精品文档
返回
红白血病型
WBC及有核红细胞>50×109/L,出现幼稚粒
一般增高
一般无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肝、脾、淋巴结中无或仅有少量幼稚细胞浸润,
组织结构完整
精品文档
急、慢粒积分减低,ALL可增高
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异常
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早幼 粒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
2.与原发的白血病鉴别 3.排除其他疾病:MDS
精品文档
四、治疗原则
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 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故应仔细寻找 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精品文档
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精品文档
一、概述
1. 定义
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 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 染病。
精品文档
2. 发病情况
发病年龄
- 15~30岁多发,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传播途径
- 病原:EB病毒 -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病人 - 主要经口的密切接触、飞沫传播,也可经性及血
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 组织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 血病,但非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 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及(或)出现 幼稚细胞,可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精品文档
2. 特点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而白细胞值高低 不一或外周血不见幼稚细胞,但白细 胞显著增高(>50×109/L)
3.分型
型别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Ⅴ型
发病原理
粒细胞的生成减少,骨髓粒细胞系的增生低下 或再生障碍。
粒细胞的无效生成,骨髓中粒细胞生成后寿命 短,在释放前即被破坏。骨髓粒系虽可有代偿 性增生,但成熟后细胞仍然减少。
外周血中粒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 及体内(组织内)粒细胞的消耗增高。
混合型,为Ⅰ~Ⅲ型的各种不同的混合。
进入外周血 进入组织
循环池 边缘池
返回
精品文档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用药物
返回
类别 抗癌药
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 抗癫痫药 磺胺类 抗生素 抗结核药 抗疟药 抗组织氨药 抗糖尿病药 心血管病药 利尿药 其他
药物 氮芥、马利兰、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阿糖胞苷、 氟脲嘧啶、噻替哌、柔红霉素、阿霉素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保泰松、安乃近、消炎痛 硫氧嘧啶类、他巴唑、甲亢平 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巴比妥类 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 异烟肼、异烟腙、对氨水杨酸、氨硫脲(TBI)利福平 奎宁、扑疟奎啉、伯氨奎啉 苯海拉明、吡立苯沙明(扑敏宁) 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奎尼丁 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氢氯噻唑 吩噻嗪、铋、锑、有精机品砷文、档山道年、青霉胺
了解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测定各池细胞 数、转换时间及粒细胞寿命,有助于粒细胞减 少的机制分析及病因诊断
精品文档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定期反复检查 -采血部位和采血时间固定 -质控
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
(×109/L) 减少症(×109/L) (×109/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