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_课件1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_课件1
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帝国分裂,发展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 国——英、法、德、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一)日耳曼入侵
日耳曼的本意是“令人生畏的好战之士” 。是欧洲的 古代民族之一,族源尚无确说。据说是使用铁器的北欧人 与波罗的海南岸居民混合而成,青铜时代晚期以部落集团 (20多个)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 以及德国北部。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1、主要内容: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2、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彼此负有义务。领主要保护附庸,附庸对领主要宣誓效忠, 交纳贡物,打仗时应召出征。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 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
3、影响:
积极性:强化了初期形成的封建统治秩序。
公元376年,被中国汉政权击垮后西迁的匈奴人对日耳 曼的一支西哥特人发动袭击,西哥特人根本无力阻挡匈奴 人狂飙般的进攻,四散逃窜,结果引发了日耳曼人民族迁 徙的浪潮。日耳曼人以寻求庇护和为罗马帝国戍边为由, 被罗马政府获准渡过多瑙河而进入帝国的境内。这些野性 未泯的蛮族由于不堪忍受罗马官吏的暴虐统治,很快就掉 转枪口,大举进犯罗马帝国,从此揭开了蛮族大入侵的序 幕。476年,日耳曼人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的 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的王国。
2、《大宪章》的签订
约翰王(1199——1216在位)。这位被史家斯称为“历史上一 切暴君中最凶狠的一个”,正是他颁布了《大宪章》。
这位约翰不听大臣劝告,经常破坏封建惯例,视贵族的土地为 自己的,随意没收,更重要的是疏远了欧洲最权威的人物——教皇
在英格兰,贵族对国王的抗衡,历史上绝不是一次两次。贵族 们认为他们与国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的。双方对 对方都有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并不是见于成文的,实际上是一种习 俗,为双方熟知,也具有法律效力。这种传统就要求双方都要为自 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某一方提出了习俗约定权利以外的要求,或者 不履行义务,就视其行为为破坏契约,因而另一方就有权解除这个 被破坏的契约。这都可以看成是英格兰封建制度运作机制中的基本 因素。
2、英法等级代表制的形成:
13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议会制度开始萌芽,以后议会逐渐 定型为上下两院,国王必须通过议会规定赋税、制定法律。
14世纪初,法国出现以三级会议为代表的等级代表制。
3、意义: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 制度的起源。
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三)政治的艰难发展
伟大的查理死后,他的子孙却庸碌无能,相互倾轧, 让查理于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帝国陷入混乱。公元 843年,他们将帝国一分为三,后来发展出法兰西、德意 志和意大利三个封建国家。5世纪中期,在日耳曼人的迁 徙浪潮中,当中某些部落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一些小国, 经长期兼并于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列王国。但是, 直到15世纪英国和法国才通过强化王权、剪除大封建主 势力的措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东法兰克 却成为了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教皇的支持下, 在10世纪建立了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由于 皇帝权利受封建主和教皇的掣肘。直到19世纪中期德意 志仍处于四分五裂。意大利的情况与德意志基本相当, 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中。
《大宪章》和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 确立了英国的宪政。特别是议会,使得市民阶层得以参加政权,他 们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在地方参加政权,并参加全 国的议会,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和强大。
3、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早期)的政治 历史,讨论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 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 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 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开始使用的。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 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 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 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 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 慢的时期。
(二)查理曼帝国介绍
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 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 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 国。查理大帝统治时期(768-814),版图 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 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800年查 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号称“罗马人皇帝”, 称查理曼帝国,定都亚琛。
议会制,起源于中世纪西欧。欧洲在封建社会成立之初,经 济的分散性特别显著,加上宗教的影响,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 诸侯国林立。诸侯国虽然理论上是臣服于各个国王或皇帝的,但 实质上与一个独立的国家无异。诸王和教会势力要争取利益,除 了战争,只有用会议的方式。
还有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 成,新的经济力量在增长,西欧一部分国家,比如英国、法国、 西班牙的统治形式为议会的君主制。
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西欧的政治状况呈 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为更好地理解西方近代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了解这段历 史概况十分必要。
学习目的:
1、了解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 是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
2、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 下萌芽 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3、议会的形成
《大宪章》是通过贵族的斗争取得的,它的“王在法下”的原 则,使它成为英国宪法政治的基础,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大宪章》 某种程度上说是要求自由的语言。当后世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把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律加以利用,并在传统的外壳下对它发 展延伸。它成为了国王应该遵守法律的象征,成为英国有限君主制 的永久历史见证。这也是英国议会形成的一个前提。
2、《大宪章》的签订
1215年6月19日,约翰国王与25名男爵代表在泰晤士 河畔的尼米德草地签署了影响后世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 宪章》。
《大宪章》,主要是对国王在封建规范下能做什么和 不能做什么,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也就对封臣的权利作 了全面的承认,其中精髓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 障权,以及在臣民和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 权……。它保障了教俗大贵族的利益。大宪章统一了度量 衡,确认伦敦和其他城市的自由权利,对市民骑士和富裕 农民也有利。
2、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 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这些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 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3、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三)、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时间和著名的城市:
11世纪起,西欧开始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英 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内亚、佛罗伦萨都 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
2、城市的兴起带来的影响:
经济方面: 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政治方面: 广大城市开展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向封建王权和各
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市民阶级形成并不断壮大,发展 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成为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思想文化方面: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
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1、概念:
封建等级代表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一些封建王国的 国王将社会成员按照身份地位分成不同等级,反映的是人们之间 的政治法律关系。每个等级中选出若干代表,参与讨论和决策国 家大事。
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国家之后,阶级越加对立,氏族血缘关 系瓦解,旧式的民众大会已经不符合需要,贤人会议逐渐产生。贤 人会议是不列颠王国的一种特有中央机构,它拥有立法、行政和司 法权利,是国王的助手,又是王权的制约者。贤人会议存在的重要 历史意义,是他在封建阶级社会的条件下,继续保存了群体表决、 多数通过的原则,将古老的民主遗风演变成一种新的民主制度,并 对以后英国政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性: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军事上拥有自己的武装、 政治上有很大的独立性,使封建贵族往往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甚至敢向国王提出挑战,不利于专制王权的形成。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二)、政教冲突
1、天主教势力的形成:
文化相对落后的日耳曼蛮族在入侵前后相继皈依了基督教, 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整个西欧社会唯一的宗教信仰,教会所 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土地的三分 之一,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教阶制度,在意大利中部建立 ,史称亨利三世(1216——1272)并不想执行《大 宪章》,亨利比他的父亲更加使得国民气愤。危机在1258年爆发了
当年4月,亨利召开了国会,要求教俗贵族缴纳相当于他们收 入的1/3的税金。这明显违反了《大宪章》。高级教士们愤然离开 会场,男爵们亦以武力抗命。在此间亨利不得已签订了《牛津条约》 和《威斯敏斯特条约》,使得英格兰的议政作用的定期举行的议会 开始形成。
3、议会的形成
亨利不甘失败,他在保守贵族和法王的支持下,与以蒙特福 特为首的激进贵族、骑士、市民发生内战。1264年5月,蒙特福特 打败了亨利三世。
1256年1月20日,蒙特福特召开国会,出席的不仅有男爵、高 级教士,还有各郡2名骑士,每个自由市推选的2个市民代表,史 称“西门议会”。
虽然后来亨利三世打败了蒙特福特,并废除了《牛津条例》, 可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于1295年重新按照蒙特福特的方式召开 了议会,这次会议已经正式包括贵族、助教、大法官、各郡骑士、 市民、下级教士的代表,成为不可改变的先例。市民和骑士成为 正式代表规范性的出席议会,为以后的“下院”出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