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变异研究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实证性影响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突出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和“文学关系研究”,而变异学突出的是文学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的变异。
如果说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是求“同”,那么变异学研究就是求“异”,变异学研究就是要为这种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1.文学变异学与文化过滤研究的文献材料: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论》第二章《影响研究》第六节《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第三章《文学变异学》;2. 姚斯(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一、文化过滤(一)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1.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2.叶威廉的“文化模子理论”;3.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阐释学理论。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二、文学误读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 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第二节译介学一、译介学的兴起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将译介学划分在媒介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这种观点只注重文学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的影响关系,忽视了接受者的主观选择的能动性和心理文化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立。
传统译介学建立在对“原文”、“译文”本质化的定义上,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关系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因此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
而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由于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深刻影响,激烈批判传统译学本质主义的翻译观。
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翻译研究虽然也将翻译视作跨语际实践的重要媒介,但它更关注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自主性,它在发挥传递功能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叛逆。
翻译研究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媒介特殊性的揭示,使得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研究逐渐从媒介学分离出来,最终成为比较文学下的独立学科。
翻译研究是否等同于译介学?学界有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译介学就是国外的Translation Studies。
另有学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谢天振认为,翻译研究的研究范围更广泛,而译介学只是翻译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的名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勃兴是在20世纪90年代。
1999年,谢天振出版专著《译介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梳理该学科渊源,划定其研究范畴,阐释其研究方法的著作。
谢天振在书中对译介学作了如下界定: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组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一)翻译理论研究(二)翻译文本研究(三)翻译文学史研究三、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翻译中的每一步骤——从外国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执行,对译本的编辑、评论以及阅读——都是由目标语言流通的不同文化价值促成的”,因此,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变异学研究。
这就是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所呼唤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译介学的前景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变异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促使翻译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翻译如何参与本土文化身份塑造;译者的性别、阶级、种族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译者的主体性、情感、挣扎等不能完全被纳入体制中考察的因素。
第三节形象学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
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
2、变异性的层面。
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看来,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而与之相反,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受。
在创造式想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3、综合性的层面。
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中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他者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2、他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两种。
(1)文本外部研究。
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特性。
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接受美学重视接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日趋开阔。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2)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应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传播的文化语境加以研究。
但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它不能放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
这种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2、前景。
总的来看,随着形象学研究的日趋深入,形象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因为,首先,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资源。
其次,形象学具备十分充足的理论资源。
第四节接受学一、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1、定义: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如鲁迅对对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接受,其间就产生了许多变异的地方。
2、学科渊源: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出现接受研究是在接受理论出现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开始逐渐重视读者在文本的构建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学者开始在文艺理论界倡导“接受美学”,积极从事文学接受研究,后来一些美国学者又提出了“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意识到了接受理论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接受研究。
其诞生的标志是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为题展开讨论,正式将接受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体系之中。
二、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1、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