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概论-第二节2民族国家的崛起
西方文化概论-第二节2民族国家的崛起
③英国的兴起
力图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寻求妥协的兼容并 蓄的宗教政策,使得英国人在面对外敌时能够放 弃教派分歧而一致对外,同时也使英国具有宗教 宽容精神和言论自由,后者促进了英国近代科学 的兴盛和民主制度的出现。
与此同时,一方面英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 因素迅猛生长,另一方面它不断发展海外商业贸 易和殖民扩张。以上诸因素使得英国逐渐成长为 欧洲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宗教改革有助于培养民族意识或爱 国心,后者又使得普通民众产生关于一 个政治统一体和文化统一体的心理认同, 这便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精 神基础。
4、民族国家的特点
国家的疆域稳定,国家成为大多数民 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民众也获得 了较大的政治参与权。
5、民族国家的政体形式
17、18世纪的西欧民族国家的国家 权力大多采取专制君主制的政体形式, 故这一历史时期又被称作“专制主义时 代”。这里的“专制主义”并无贬义之 意,而是指政治上的集权。
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取代了西班牙而与英、法形成 新的三足鼎立之势。18世纪以后,荷兰逐渐衰落,而美国 和德国则开始崛起,形成新的多元化格局。这种政治格局 与罗马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大国的兴衰
①西班牙的衰落
西班牙在17世纪衰败的首要原因是,树敌较多 (土耳其、法国、英国、德国境内的新教徒以及尼 德兰的叛乱者)带来的巨额军费开支导致经济上的 过度窘迫。
④荷兰的兴衰
荷兰因其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的发展而 成为欧洲的强权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荷兰 的共和体制和宗教宽容气氛也促进了其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17世纪中叶以后,它取代日 益衰落的西班牙,和英国和法国一起形成了 新的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荷兰的政府行政效率低,并且领 土较小,使得其无法真正成为强权大国,最 终在与英、法等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般的民众往往只知道自己属于某一个封建 领主,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同时他们 也没有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力;因此民众大多缺乏 “民族自决”和“国家主权”的意识。
王朝国家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同罗马教会相 抗衡,即便是在世俗事务领域,封建统治者往往 也要受制于罗马教会的干涉。
3、民族国家崛起的精神基础
二、民族国家的崛起
(一)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1、王朝国家 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西欧,与统一的教会相对 应的是分散的封建采邑;联结这些封建采邑的国家 形态是所谓“王朝国家”,其建立的基础不是共同 的语言、地域、民族和文化,而是王室家族的婚姻。
2、王朝国家的特点
王朝国家不存在固定的疆域和人民,一切随 着王室的联姻和继承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6、民族国家崛起的历史意义
民族国家具有政教分离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这使得罗马天主教教会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和对政 治事务的支配权。民族国家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西欧 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从此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系取代 了国家与罗马教会之间的冲突与联系而成为国际关系 的主要内容。
7、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17世纪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由最初 的罗马法和基督教的“君权神授”思想 转为霍布斯等自然法学派的“君权民授” 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君权民授”的契 约论思想与“绝对君权”的政治现实之 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西欧国 家的政治革命(君主立宪或民主政体)。
此外,西班牙君主们执拗和认真的宗教信仰态 度使得他们在外交政策上过于强硬而缺乏灵活性。
②法的兴起
在中世纪后期,民族国家的雏形最早 出现在法国。经过几位统治者的中央集权 和兼并扩张,17世纪的法国逐已成为一个 近代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国家。
法国统治者对于天主教信仰采取实用 主义态度,这不仅使法国教会成为政治工 具,而且也使法国的君主们能够采取灵活 多变的外交政策,从而使法国成为宗教战 争中受益最多的国家。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英国政治哲学家, 他对英国内战的反应使他成为西方历史上对毫无限制的国家 权力最有力的辩护者,《利维坦》(1651)是其最著名的 政治理论著作。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皇派都非常憎恶霍布斯 的政治观点,但是他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势力均衡”与大国兴 衰
1、“势力均衡”的国际政治格 局 在欧洲近代的国家体系形成之初,三个实力较强的君 主国——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在西方世界形成鼎立三分的 均衡之势。每当一个大国表现出称霸欧洲、打破此均衡之 势的迹象时,另外一些国家就会联合起来遏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