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2.兴奋毒性机制
1978 年, Olney 等人发现向未成年动物注射 某些兴奋性氨基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损毁, 而且不同氨基酸对神经元毒性的大小与其产生 兴奋性电位的能力有关。 Onley 将这种由于暴露 于兴奋性氨基酸而导致的神经元损伤称为“兴 奋毒性”。 当胞外Glu浓度过高时,主要通过两方面作 用使神经元受损。首先,AMPA受体激活导致Na+ 大量内流,继发Cl-和水份的内流,使神经元严 重水肿,细胞急性肿胀而死亡,这一过程较快; 其次,NMDA受体激活使Ca2+大量内流,胞内Ca2+ 浓度持续增高而引起一系列毒性反应,这一过 程相对较慢。
1853年Bell发现脊髓前根变细认为是 脊髓病变所致。
1860年法国(巴黎)的Luys和英国 (伦敦)Lock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变性。
1860年Duchenne提出PBP
1869年Charcot和Joffroy将临床和病理结 合提出ALS(也称Charcot ALS)。还发现部 分病人只有锥体束损害(1904年Spillerl提 出PLS)。
1962年Brain将ALS、PBP和PLS称MND。
1982年Rowland提出用MNDs囊括前角细胞 和运动系统病包括SMA。 2000原发性MND新分类
原发性MND分类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进行性球麻痹(PBP)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PMA)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 家族性ALS 青少年ALS Madras MND 单肢MND (或单肢肌萎缩、平山病等)
3.兴奋毒性与ALS (1)北医三院鲁明等发现ALS病人脑脊液
中 Glu 水平增高,这为 ALS 的兴奋毒性作用机 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2) Rothstein等人发现ALS病人脑和脊 髓存在高亲和性钠依赖Glu转运蛋白的功能缺 失,这种缺失是针对转运蛋白GLT-1的。这种 Glu再摄取功能的缺陷只特异性的出现于ALS 病人。
ALS综合征分类
散发ALS综合征
(1)Charcot ALS、PMA、PBP、PLS
(2)ALS+痴呆和/或锥体外系损害
(3)Madras ALS
(4)单肢肌萎缩(平山病)
(5)ALS伴有NF基因突变和缺失
(6)关岛ALS
家族性ALS综合征
(1)21号染色体连锁(SODl基因突变) (2)2号染色体连锁(突尼斯,隐性遗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21无关 (4)9号染色体连锁的青少年ALS (5)15号染色体连锁(突尼斯,隐性遗传) (6)家族性关岛ALS
(3) 多种因素如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神
经元能量代谢障碍,使胞外 Glu 水平增高, Glu受体敏感性增加,从而引致神经元损伤。
(4)Glu 受体亚基的基因缺陷可导致 Glu 受 体功能的异常。
(5)某些外源性兴奋性毒素也对神经元有
损伤作用。 BOAA ( -N- 乙二酰一氨基—L—丙 氨酸)是一种非 NMDA 受体激动剂,它可引起 锥体束、脊髓前角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变性、 死亡。 BMAA ( -N- 甲基 -L- 丙氨酸)是 NMDA 受
ALS/MND研究热点
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SODl基因突变 蛋白质与神经变性病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线粒体过氧化损害在发病机制中 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ND的流行病学
好发年龄 发 病 率
病 程 死亡原因
中年人 1-5/10万,80%为ALS,致残 率极高 一般为2-5年 呼吸肌麻痹或其它并发症所 致的呼吸衰竭
肌萎缩侧索硬化 诊断与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病因及发病机 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的、累及脊髓前角细 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大脑皮层椎体细胞 的慢性细胞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大多数为 散发病例,5%—10%为遗传性。
MND的命名 1850年Aran首先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进 行性肌萎缩(PMA),认为是肌肉病变 (1849年Duchenne也曾描述)。
当胞内游离钙过多时,Ca2+可进入并聚集在 线粒体内,损伤氧化磷酸化,造成ATP合成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肌纤维、肌浆网和线粒体中钙 依赖性 ATP 酶的超常活动, ATP 消耗增多,两者 均能使ATP耗竭,从而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 坏。
胞内 Ca2+ 超负荷还能激活各种降解酶,包 括蛋白激酶C、磷脂酶、核酸内切酶、黄嘌呤氧 化酶、一氧化氮合成酶等,这些酶有的直接损 伤细胞结构,有的促使自由基生成过多,通过 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RNA和蛋白质,使细胞死 亡。
(7) 一系列大规模临床实验显示,
Glu 受体拮抗剂——riluzole 可延长
体、非 NMDA 受体和代谢型受体共同的激动剂,
它可通过兴奋毒性作用或直接干拢 mRNA 代谢
使神经元死亡。
(6)少数家族性 ALS病人可发现 SOD1基 因的错义突变。突变 SOD1 转基因鼠 MN 对 Glu介导的兴奋毒性的敏感程度较正常小 鼠的 MN 增高。 SOD1 基因突变后,细胞内 自由基产生增多、线粒体功能丧失是可 能是MN对Glu毒性敏感性增加的原因。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一、概况: 1869年Charcot首次报告,本病为全 球分布,患病率约为 4-6/10 万,年发病 率约为 0.4-1.8/10 万,死亡率则为 2/10 万。
二、发病机制:
(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学说
1.脑内正常的兴奋性氨基酸 中枢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突触传递主要由 NMDA 受体和 AMPA 受体介导, NMDA受体对 Ca2+有 高通透性,由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反应十分缓 慢;AMPA受体一般只通透Na+和K+,但也有少数 对Ca2+有较高的通透性,AMPA受体介导的突触 反应非常迅速。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胞浆中 Glu 浓度为 10mmol/L, 而胞外 Glu 的浓度只有 lumol/L 。胞 外Glu低浓度的维持是由高亲和性Na+/K+依赖的 Glu转运蛋白承担的。目前,三种高亲和性Glu 转运蛋白已被克隆,其中GLAST1和GLTl分布在 胶质细胞,EAAC1主要分布于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