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模式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模式


1、霍兰德公式
vs D TS Ta 1 3 H (1.5 2.7 D) (1.5vs D 9.6 10 QH ) Ts u u
式中 vs :烟气出口流速 m/s D:烟囱出口内径 m u: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 Ts:烟囱出口处的平均温度 K Ta:环境大气温度 K QH:烟气的热释放率 kW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1、 有效源高 烟囱的有效高度H应为烟囱的几何高度Hs 与烟流抬升 高度△H之和,即 H=Hs+△H (4-15) 对某一烟囱来说。几何高度巳定,只要能计算出烟流 抬升高度,有效源高随之确定。 因此, 正确估算有效源高,对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和烟 囱高度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坐标系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四点假设
2、四点假设
(1)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 分布); (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对后述的模式,只要没有特别指明,以上四点假 设条件都是遵守的。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1、坐标系 右手坐标,y为横风向,z为垂直方向. 原点为排放点或高架源在地面的投影点,x轴 正向为平均风向,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 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xoy, 向上为正向,即为右手坐标系。在这种坐标 系中,烟流中心线或与x轴重合,或在xoy面 上的投影为x轴。
2、烟气抬升的原因
原因:
(1)排放源及排放烟气的性质 初始动量 温度差 (2)环境大气的性质烟流与周围大气的混合速率 (3)下垫面性质 此外,平均风速、风速垂直切变及大气稳定度等 对烟流抬升都有影响。
2、烟气抬升计算公式
烟气抬升公式 1霍兰德公式 2布里吉斯公式 3我国的“制订原则和方法”中推荐的公式 由于影响烟流抬升的因素多而复杂,还没 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现在所用的经验 或半经验公式
(3)地面最大浓度(地面轴线最大浓度)模式
max
2Q z 2 uH e yFra bibliotekx=xρ max
H z 2
四、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由高架连续点源模式令有效源高H=0得到
y2 z2 ( x, y, z ,0) exp[ ( 2 )] 2 2 y 2 z u y z Q
2、源强Q 无论高架源还是地面源连续排放稳定的点源, 源强Q为定值(g/s) mg/s
六、高斯模式使用条件
3、平均风速 讨论题: 当风速=0的时候,高斯公式会怎么样?
高斯公式要求≥1m/s, 当<1m/s时就不用高斯模式 而用其它模式处理。 变量 实际计算时风速如何取 ? 烟流抬升相对稳定后 整个烟云垂直范围内的平均风速。
Q y2 ( z H )2 2 exp[ ( 2 )] 2 2 y 2 z 2 u y z
高架连续点源在正态分布假设下 扩散模式推导(接上页)
P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应为实源和像源作用之和, 即
ρ =ρ 1+ρ
2
Q y2 (z H )2 (z H )2 ( x, y , z , H ) exp[ ( 2 ){exp[ ] exp[ ]} 2 2 2 y 2 z 2 z 2 u y z
2 H (1.5vs D 0.01QH ) u
3、中国国家标准
(4) 当10m高处的年平均风速小于或等于 1.5 m/s时:
H 5.5Q
1/ 4 H
dTa 3 / 8 ( 0.0098 ) dZ
式中:为排放源高度以上的气温直减率,K/m , 取值不得小于0.01 K/m
p:92例4-1
Q y2 z2 ( x) exp[ ( 2 )] 2 2 y 2 z 2 u y z
比较两式可见,地面连续点源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 恰是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所造成的浓度的两倍。
五、颗粒物扩散模式
排气筒排放的粒径大于15μ m的颗粒物,由于明显的重力沉降作 用,可按倾斜烟流模式计算地面浓度。
2 dpp
vt
18
g
六、高斯模式使用条件讨论
Q y2 (z H )2 (z H )2 ( x, y , z , H ) exp[ ( 2 ){exp[ ] exp[ ]} 2 2 2 y 2 z 2 z 2 u y z
1、 ( x, y, z, H ) 是空间位置和有效源高的函数。 是某一时段的 平均值,其平均时段与u和σyσz的相同。
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P-G扩散曲线法和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 两 种 扩散参数值确定,有效源高H确定,这样就可 用前面导出的气体扩散模式进行浓度估算。
扩散参数可以现场测定;风洞模拟实验确定; 经 验公式或图表估算。
1、P-G扩散曲线法
1、P-G扩散曲线法 帕斯奎尔于1961年推荐了一种方法.仅需常规气象观 测资料就可估算σy和σz的方法 古福德进一步将它作成应用更方便的图表,所以这种方 法又简称P—G曲线法。 步骤 (1) 根据太阳辐射情况(云量、云状和日照)和离地面 10m高处的风速(称为地面风速) u10,将大气的扩散稀 释能力划分为A—F六个稳定度级别。表4-3p93 (2) 用曲线来表示每一个稳定度级别的σy和σz随下风距 离的变化。查图4-4 p93\查图4-5p94 或表4-4 p95
σy和σz是距离x的函数,而且随x的增大而增大。
Q
H2 ( x,0,0, H ) exp( ) 2 2 z u y z Q
随x的增大而减小。
u y z
H2 exp( ) 2 2 z
随x的增大而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在 某一距离x处出现浓度的最大值。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地面浓度是以x轴为对称的,轴线x上具有 最大值、 向两侧(如y方向)逐渐减小,由 式 (4—8)在y=0时得到地面轴线浓度。
H ( x,0,0, H ) exp( ) 2 2 z u y z
Q
2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3)地面最大浓度(地面轴线最大浓度)模式
T TS
3、中国国家标准
(2)1700 kW<QH<2100 kW时 △H= △H1+(△H2-△H1) QH 1700
400
2(1.5vs D 0.01QH ) 0.048 (QH 1700 ) △H1= u u
△H2=n0 QHn1 Hs n2 u-1 计算的抬升高度。 (3) 当QH≤1700 kW或(Ts- Ta)<35 K时: 是霍兰德公式计算值的2倍
1、梯度输送理论-菲克定律
2、湍流统计理论
泰勒: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问题,于 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 匀、稳定的,那么粒子的浓度分布以风向x轴为对称 轴,符合正态分布。 萨顿 首先应用泰勒公式,提出了解决污染物在大气中扩 散的实用模式。 高斯:在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基础上,应用湍流统计理论 得到了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即高斯模式。 应用较广。 3、相似理论
( H vt x / u ) 2 (1 )Q y2 ( x, y,0, H ) exp ( 2 ){exp[ ] 2 2 y 2 z 2 u y z
α: 颗 粒 的 地 面 反 射 系 数 , 表 4 - 1 查 (89页) 0-0.8 vt:颗粒的重力沉降速度,m/s dp: 颗粒直径,m ρp:颗粒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 m/s2
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模式的推导
实源的作用:P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距烟流中心线的垂直 距离)为(z-H)。当不考虑地面影响时,它在P点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按式(4-6)
Q y2 ( z H )2 1 exp[ ( )] 2 2 2 y 2 z 2 u y z
像源的作用:P点在以像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 (距像源的烟流中心线 的垂直距离)为(z十H)。它在P点产生的污染物浓度也按式〔4-6〕计算,则为
3、中国国家标准
(1) QH≥2100 kW和(Ts- Ta)≥35 K时 △H =n0 QHn1 Hs n2 u-1 QH = 0.35PaQv △T=Ts-Ta 式中: n0 n1 n2 : :系数,按表4-2P:91选取 Pa :大气压力,hPa , 取临近气象站年平均值 Qv :实际排烟量 ,m3/s
使用范围:中性大气条件 对非中性大气条件修正:对不稳定条件,烟气抬升高 度增加10%-20%,对稳定条件, 烟气抬升高度减 少10-20%
2、布里格斯公式
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不稳定和中性。 当QH>21000 kW时 x<10Hs △H=0.362 QH1/3x2/3u-1
x>10Hs △H =1.55 QH1/3 Hs 2/3 u-1 当QH<21000 kW时, x<3x* △H =0.362 QH1/3x1/3 u-1 x>3x* △H =0.332 QH3/5Hs 2/5 x* = 0.33 QH2/5 Hs 5/3 u -6/5 x*:大气湍流特征距离 x>x* 时, 大气湍流对烟 气抬升起主要作用。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计模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高斯扩散模式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烟囱高度的设计 厂址的选择
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湍流概念简介
定义: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风速的脉 动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作用的结果。 形成原因: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 热力湍流是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它的强 度主要取决于大气温度; 机械湍流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 粗糙度引起的,它的强度主要决定于风速梯度和 地面粗糙度。 小结: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但在风场运动的主 风方向上,由于平均风速比脉动风速大得多,所 以在主风方向上,风的平流输送作用是主要的。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