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 导学案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5.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6.操蛇之神和天帝对待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有何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 二 课 时
一、把握文章主旨
1、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
寒暑易节(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
何苦而不平(古义: 今义: )
四、一词多义
之隐土之北()
跳往助之()
甚矣,汝之不惠()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有子存焉()
且焉置土石()
其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三、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事物的特点。
示范:连日来的阴雨,今天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绽放出美丽灿烂的笑脸,天气格外明媚。微风中似乎掺杂着泥土的清香、鲜花嫩草的芳馨,沁人心脾,而我也一扫前几日考场失利的沮丧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往后的学习。
方法指导一:(宋体小五加粗)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二、探究人物观点
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读准字音
万仞( )冀州( )惩( )塞( )
迂( )荷( )箕畚( )孀妻( )
智叟( ) 始龀( ) 穷匮( )亡以应( )厝( )陇( )朔( )
二、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三、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今义:)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二:(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三:(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四:(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五:(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六:(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六:(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列子》一书的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2、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归纳法: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22、《愚公移山》(2课时)
学 习 过 程
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2、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二、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
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
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五、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前置,应为)
“”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
第 一 课 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