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剌激
产生
病毒
机体
IgG 中和 IgM 抗体
剌激
病毒
T淋巴细胞
活化 释放
杀伤性TC、细胞因子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由以上所知: 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导 师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结局既可表现为抗病的保护 作用,也可导致对机体的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一)有利于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生。 (二)制备病毒疫苗控制病毒性疾病。 (三)解决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耐药性问题。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体,受到外界理化作用后, 会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的灭活。
理化因素主要通过破坏病毒包膜或使病毒蛋白质变性 或损伤病毒核酸以灭活病毒。
一、物理因素:
仅具有病毒核酸或仅有蛋白质 的感染性活体称亚病毒因子。(如 卫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测量单位——纳米(nm)。
大肠杆菌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病毒
腺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感病毒 卵蛋白分子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形态有球形、砖形、杆形、弹状和蝌蚪形等。 对人致病的病毒多为球形。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二、化学因素:
(一)脂溶剂:乙醚、氯仿、去氧 胆酸盐、阴离子去污剂等能使病毒包 膜溶解
(二)化学消毒剂:酚类、氧化剂、 卤类、醇类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三)抗生素与中草药:病毒对抗 生素不敏感;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致病性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隐性感染:胞内的病毒无增 殖、临床无症状 急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即病毒在显性或 隐性感染后未完 全清除,可持续 增殖,症状时有 时无。
潜伏感染
即原发感染后, 病毒长期潜伏在 特定细胞中,一 旦诱发激活,即 可引起再感染。
慢发感染
即病毒感染潜伏 期很长,无症状 无排毒,一旦出 现症状,多表现 为进行性过程, 预后不良。
(一)温度
加热50-60℃30min 或100℃几秒钟即 可灭活。
在-70℃或-196℃ 条件下,可存活数 月至数年。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酸碱度: 多数病毒在pH5-9范围内稳定,强
酸强碱可灭活病毒。
(三)射线: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都能灭 活病毒。射线可使病毒核酸链发生 断裂,核苷酸结构形式改变,影响 病毒复制。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在采送时应根 据病毒的嗜组织性,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
2、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抗生素抗菌处理,并做到无菌 操作。
3、标本应在病程初期或急性期早期采集,以提高病毒或抗原 检出率。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一)杀细胞效应
因病毒大量增 殖,阻断细胞核酸 和蛋白质合成,导 致细胞代谢紊乱, 细胞出现病变(浑 浊、肿胀、团缩)、 子代病毒释放破坏 细胞或溶酶体酶释 放导致细胞自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二)包涵体形成:病毒 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 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嗜酸 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 不规则的团块结构。是被病毒 感染的标志,有助鉴定病毒。
痘类病毒
弹状病毒
疱疹病毒 噬菌体
正粘病毒 冠状病毒 腺病毒 乳多空病毒 烟草花斑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包膜 (脂蛋白)
衣壳 (蛋白质)
核酸 (DNA/RNA)
剌突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包膜病毒
核心:由RNA/DNA组成。决定病毒 的形态、复制、遗传变异和传染性。
衣壳:蛋白质结构。由一定数量的 壳粒组成,分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有 保护核酸、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和抗原性等作用。
(三)细胞膜改变:多 见于有包膜病毒。有细胞膜 融合、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四)细胞转化 (五)免疫抑制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抗病毒免疫
:包括干扰素、NK细胞、补体、某些 细胞因子、机体屏障等。
病毒
干扰素前体
被病 抑毒 制增
殖
干扰素 干扰素剌激
干扰素的产生及抗病毒作用原理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二、获得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包膜:为脂质双层膜结构。以出 芽方式获得,表面有由病毒基因 组编码的糖蛋白剌突。具有保护 核衣壳、感染性和抗原性。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增殖周期
吸附
核酸游离
mRNA转录
病毒DNA 复制
晚期蛋白质 转译 释放
穿入
脱壳
细胞
早期蛋白质转译
mRNA转录 组装与成熟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 有一种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 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具有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 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1995年将病毒分为:DNA病毒、 RNA病毒和DNA和RNA逆转录病 毒三大类。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一)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传播途径有: 1、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2、经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3、动物咬伤传播; 4、接触传播、性传播
(二)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 道,由亲代直接传 给子代的方式。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非易感细胞内,由于该 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复制所必须的条件,故病毒不能完 成正常的增殖周期。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的感染过程称 顿挫感染。
(二)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 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导致病毒 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称缺 陷病毒。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三、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 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干扰现象。
主要有关因素: 1、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 2、竞争干扰; 3、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径,影响另一病毒复制;
意义: 1、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部分; 2、指导预防接种。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一、病毒变异的常见类型
(一)抗原性变异 (二)毒力变异 (三)耐药性变异 (四)宿主范围的变异
二、病毒变异的生物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