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芒果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芒果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宗热带水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多样化的追求,芒果的消费量日益增长。
芒果生产主要集中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是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减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正在朝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现有103个国家生产芒果,为世界第二大热带水果,中国产量和面积均排世界第二。
为全面了解我国芒果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芒果产业发展建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通过查阅数据资料、产区实地调研、种植户访谈、企业调研等方式,对我国芒果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
芒果作为我国热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十三五”期间,我国芒果传统产区关键任务为提质增效,新发展产区则处于种植面积和技术提升阶段。
芒果主要以鲜果消费为主,产地收购价较稳定。
近年来芒果加工食品消费明显上涨,国内加工原料供不应求,还需从东南亚大量进口。
未来5年,预计我国芒果产量和种植规模将有小幅增长,加工量还将随着茶饮市场的扩张有显著增加,出口市场的开拓将加速优质产区的成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产业发展现状(一)生产。
2018年世界103个芒果生产国和地区一共收获面积57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6%;年产量为5538万吨,比上年增长6.5%;单产9.60吨/公顷,比上年增加5.6%。
全球产量在2010年至2013年间保持在6%左右的增长速度,随后增速有所放缓,在2018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芒果相关数据包含芒果、山竹、番石榴,下同)。
图1 2010-2018年世界芒果生产增速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8年,世界芒果主产国(地区)产量前十依次是印度、中国大陆、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墨西哥、巴西、马拉维、孟加拉和埃及。
图2 2018年世界芒果主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10年我国芒果的种植面积、产量、单产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12%、1.54%、0.39%(国内芒果相关数据不包含山竹、番石榴,导致同FAO等国际组织数据差异较大,下同)。
我国芒果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其中以海南(三亚、乐东、陵水、昌江、东方等地)、广西(右江区、田东、田阳等地)、广东(雷州、徐闻、湛江、茂名等地)、云南(临沧、思茅、玉溪、华坪、红河等地)、福建(安溪、漳州、云霄等地)、四川(攀枝花市、安宁、会东、会理等地)为集中产区。
各主产区芒果从过去的十几个主栽品种集中到几个主栽品种,优良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如海南以‘台农1号’‘贵妃芒’‘金煌’‘凯特’等为主栽品种;广西以‘台农’‘桂七’‘肯特’‘凯特’为主栽品种;广东以‘台农1号’‘椰香芒’‘金煌芒’等为主栽品种;云南华坪、四川攀枝花以‘凯特’‘肯特’‘爱文’‘红芒6号’等为主栽品种,全国基本形成区域化分布格局。
国家对热区的重视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推动芒果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热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加快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推进热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9年,我国芒果种植面积小幅增长,主要在干热河谷地区,如攀枝花、保山、华坪和凉山地区新种面积明显扩大。
由于天气原因,部分产区大幅减产,海南产区减产约30%,广西产区减产约50%。
芒果总体质量比上年略有提高,尤其是攀枝花、凉山州等干热河谷地区,其中凉山州把芒果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重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二)消费。
芒果国内消费以鲜食为主,其加工产品尤其是休闲食品近年也逐渐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芒果原浆为原料的混合果汁,冷冻芒果为配料的烘焙产品层出不穷,如芒果干、芒果冻干、芒果汁、芒果脆片和芒果酒等;叠加城镇化的发展、互联网营销手段(抖音、直播)、配送方式(外卖)等的推陈出新,推动消费量增长。
(三)进出口情况。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不含边境贸易),2019年我国进口芒果总量1.45万吨,进口总额2659.88万美元,主要从泰国、中国台湾、秘鲁、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进口,其中,自泰国进口0.86万吨,进口额1036.97万美元;自中国台湾进口0.48万吨,进口额1111.25万美元。
2019年,我国芒果出口总量2.96万吨,出口总额5780.60万美元。
出口到越南、中国香港、俄罗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芒果对发达国家出口优势较低,主要是因为相对世界芒果出口大国墨西哥、印度、泰国等国家,我国的芒果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质量难以统一,生产成本较高。
(四)价格变动情况。
2019年全国芒果地头收购价格每公斤2.4-30元,以广西的‘金穗’(每公斤2.4元)最低,广东的‘椰香’及海南的树上熟‘贵妃’芒果(均价为每公斤20元)最高。
‘金穗’‘贵妃’‘金煌’均为传统栽培品种,但由于果实品质及栽培地区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的差异,三者价位相差极大。
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芒果均价每公斤12.12元,其中以2月(14.64元/公斤)最高,6月最低(10.01元/公斤)。
从近4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年价格高点多出现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份,低点多出现在每年5-9月份,主要是冬季新鲜水果供应较少,加上节假日期间(春节)消费旺盛而拉高芒果批发价格;而5-9月份有大量新鲜水果上市,尤其是荔枝龙眼大量上市,消费者消费选择多,拉低芒果批发价格。
(五)成本收益情况。
芒果每亩生产总成本约为4846元,其中每亩生产资料成本约为3083元,每亩人工成本约为1047元,土地成本约为716元;每亩用工数量约为19个;商品率约为75 %;按每公斤收购价格约为4元测算,每亩总收入为7367元,即每亩净收益约2500元。
二、产业前景分析(一)生产消费预期。
国内消费未饱和,高品质芒果需求旺盛。
我国芒果消费传统以鲜食为主,近年来芒果汁、芒果干、芒果酱等市场份额增长迅速,芒果价格向好,需求旺盛,鼓励了更多农户种植芒果。
出于加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加工厂部分原料需从国外进口鲜果或者原浆来补充。
未来若不出现异常气候等,芒果生产和消费将呈现良好的双轨发展态势。
(二)市场前景分析。
受国内消费的驱动,芒果单品在国内各地批发和零售市场都表现不俗。
进口优质芒果主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连锁超市销售,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台湾、泰国、秘鲁、厄瓜多尔等,平均价格在每公斤60元左右,远高于国产芒果市场价。
澳大利亚芒果是高端超市里最贵的芒果,每公斤200元左右,表明中国市场对优质芒果有较大市场空间。
由于国内市场对加工果的需求,我国与柬埔寨对柬芒果直接输华已达成共识,将在2020年实现实质性贸易。
柬埔寨芒果产业成熟且成本优势明显,很受中国市场欢迎。
预计柬新种芒果将在3-5年内直接冲击三亚、云南等省的芒果销售。
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风险(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1.通过催花生产早果现象仍大量存在。
由于前些年不少芒果种植户催花采收早果,在春节前后国内芒果生产空档期卖高价,种植效益较好,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但在叶面或小果上喷施三无激素甚至直接用激素泡果,违反自然生长规律,引起芒果品质下降、食品安全、病害频发等诸多问题。
2.芒果产业链较短,深加工环节缺位。
目前国内仅有10多家大型热带水果加工厂,深加工产能明显不足,每年芒果收获的季节除了果质较好易销部分,约剩下有30%-40%的次果需由加工厂收购,价格低至0.2元/斤也难销难处理。
芒果深加工环节的缺乏,使得芒果产业链得不到延伸,芒果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极大限制了芒果产业发挥应有的效益。
3.采后保鲜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海南的芒果基本不做采后保鲜,通常都是在产地采摘、分级、打包,收购商直接发往省外的批发市场。
前些年,芒果多数在7成熟的时候就采摘了,除了为了抢早上市,也是为了在批发市场能保存久一些,因为果实硬度高很耐运。
现在政府鼓励果农们不要摘嫩果,摘嫩果不但影响芒果口感,甚至无法食用。
芒果的热处理采后保鲜技术,其实在科研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了,但是因为农民对技术细节不了解,为了节省成本,很少使用。
应加强农民的采后保鲜的意识,通过农民培训,提高技术水平,让芒果科学地保存和运输。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分析。
芒果生产潜力巨大,需拓宽国内流通与营销渠道。
广西、云南、四川和柬埔寨近年来新种芒果面积较多,即将在3-5年后摘果,到时候国内的产量将翻倍上涨,同时柬埔寨走出去企业的新种芒果也开始收获直接销往国内。
届时如果与潜在收获量匹配的流通与营销渠道欠缺,将出现鲜果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风险。
现在只有少数企业意识到需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方式减少运输环节的损耗。
比如三亚树上熟芒果,产品单价高,但是皮肉薄,保存期短,不耐运输。
2017年三亚福返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借助全程冷链物流,通过生鲜电商平台向岛外卖出了200多万斤树上熟的贵妃芒果。
合作社专门购买了田间小型冷链运输车,芒果采摘后立马搬上冷链车,拉到空调制冷的恒温包装车间,打包好后直接由顺丰冷链物流运到销地市场的冷库或消费者手中。
全程冷链物流除了增加冷链运输成本外,还额外增加了一次搬运成本,虽然费工费时费钱,但只有做好冷链运输,才能提高种植收益。
四、特色产品脱贫增收分析(一)总体情况及主要模式由于沿金沙江、雅砻江干热河谷区域受到交通、干旱等因素的限制,芒果产业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近年来仅在会理、会东、盐源、德昌四县形成一定规模,种植密度高,坡地高。
但大多为新种植的芒果幼树,很多还是没有嫁接的实生苗,已经定植的嫁接苗也存在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下,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适宜种植区域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开发建设资金。
贫困地区由于技术和资金比较匮乏,现阶段还是主要靠政府帮扶,企业带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比较普遍。
政府和企业出资,采购生产资料,提供农机,传授培训种植和管理果树技术,开拓销售和运输渠道,农户付出劳力对树和果的抚管,收成时去除成本按一定比例分成。
(二)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一:凉山州会理县河漂村位于黎溪镇西南,金沙江畔,川滇交界,距会理县城86公里,与攀枝花隔江相望,鱼鲊大桥将其与成昆铁路拉鮓站紧密相连,交通条件基础好,幅员面积为2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10户13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03人,已全部脱贫)。
现有耕地面积13900亩,集体均股管理林地27296.6亩。
2008年大地震以后,全村以芒果、早市蔬菜、畜牧(猪、牛、羊及家禽)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建成了全县最大的芒果产业基地,产值突破4000万,再加上其他产业收入,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