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ppt
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 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 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 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 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2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 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 水平。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3
(三)内容:
1.微观劳动力供给
工资与微观劳动力供给:微观劳动力供给是发生在个人 身上的劳动力供给。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微观劳动力供 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
国家 职业资格培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选择题)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
比重表
2、专业能力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
技能卷题型分析
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计算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综合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方案设计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一般情况下,工资水平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多;工 资水平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经济条件: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具 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 国家,劳动力供给个人的文化技能素质水平高,但也存 在着人口老化现象;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4
2.中观劳动力供给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0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 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 括就业者与失业者。P5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反 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不是影 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P5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
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
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
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 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 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 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 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 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 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 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 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 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 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9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人力资源是劳动力供给的实体
1.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 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也被称为“劳 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人力资源总量 = 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 × 质量
2.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 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 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 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 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 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S △W Es= — / —
SW
供给无弹性 Es=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 变。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
四、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劳动与劳动力 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也就是劳动力资源或人力资源 经济运行主体可分为个人、企业、社会三个层面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与结合、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的关 系与结合,均对经济运行及其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劳动要素的特点: 动力性 自我选择性: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 个体差异性 非经济性:人的职业选择、劳动付出重生与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的 稳定性、晋升机会、管理特点、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水平 等因素相联系
性质: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社会劳动总 供给的下一个层次,是对于某一产业、部门供 给的偏好。
都由一定数量的特质劳动力供给与一定数量的 同质劳动力供给构成
影响因素:(1)工资竞争力(2)专业教育的 门类(3)人的就业偏好(4)劳动要素的流动 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