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

课外文言文译文13.【原文】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③!益一言④,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⑤:“海大鱼。

”因反走⑥。

君曰:“客有于此⑦。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⑧。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⑨。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⑩,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11),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

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

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

③三言:三个字。

④益:增加。

⑤趋:小步快走,古时臣下面见君主的一种礼节。

⑥反走:即还走。

犹言撒腿往回跑。

⑦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

⑧亡,通“无”,不。

更:再。

⑨止:捕获。

牵:牵引,犹言钓住。

荡:放。

得意:满意。

⑩阴:庇护,荫庇。

(11)隆:高,用如动词,使之高。

【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

靖郭君叫传达人员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

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靖郭君就召见了他。

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

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

”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

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

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

”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14.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田忌遂走。

【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

公孙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

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

”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商量对策。

公孙?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

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祸。

【评析】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好事顷刻变成了坏事。

语言的危险性又一次暴露出来。

事实上人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中,传播决定了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在于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了。

15.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6.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对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厚遇宾客的“遇”,意思是对待、相待。

17.鄙人学盖出自郁离子·《郑鄙人学盖》原文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郁离子见而嗟之曰“是殆类汉之老郎与,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艺事鳐己之学,虽失时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己也。

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译文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

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启示此文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坚持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意思和近义词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郑国人和越国人的不同之处越人持之以恒精神可贵,但郑人却不懂这个道理,说变就变,最终一无所获。

18.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9.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0.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

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

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

”“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

”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

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21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译文: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

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

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

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选祖莹为主讲。

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