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醛和酮
大学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醛和酮
δ
+δ
C
O
羰基是极性基团具有较大的偶极矩: 羰基是极性基团具有较大的偶极矩: µ=2.3~2.8D 。
23
二、物理性质
• 沸点:由于羰基的极性,醛酮的沸点比分子量相 沸点:由于羰基的极性,醛酮的沸点比分子量相 近的烃和醚高,但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得多。 近的烃和醚高,但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得多。 • 水溶性:低级的醛酮易溶于水。(可与水形成氢 水溶性:低级的醛酮易溶于水。(可与水形成氢 。( 福尔马林是甲醛的40%的水溶液;丙酮 的水溶液; 键)如:福尔马林是甲醛的 的水溶液 可与水混溶。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水溶性下降。 可与水混溶。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水溶性下降。 • 密度; 脂肪族醛酮密度小于 ,芳香醛酮密度大 密度; 脂肪族醛酮密度小于1, 于1。 。
19
三种原子轨道杂化特点: 三种原子轨道杂化特点:
SP3 轨道夹角: 轨道夹角: 109.5ο 杂化轨道数: 杂化轨道数: 4 剩余轨道数: 剩余轨道数: 0 轨道形状: 轨道形状: 正四面体 代表化合物: 代表化合物: 烷烃 SP2 120ο 3 1 三角平面 烯烃 SP 180ο 2 2 直线 炔烃
18
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
Pauling等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 认为元素的原 等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等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子在成键时不但可以变成激发态, 子在成键时不但可以变成激发态 , 而且能量近似的 原子轨道, 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 , 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轨道 , 这种新 的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的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并包含原来原子轨道的成分。 并包含原来原子轨道的成分 。 杂化轨道的方向性更 成键的能力更大。 强,成键的能力更大。
CH3CCH2CH3
甲(基)乙(基)酮 基乙基酮
O
O PhCPh
二苯(基 酮 二苯 基)酮
具有
CH3C
结构的称为甲基酮类化合物
9
2、系统命名法:结构较复杂的醛、酮用系统 、系统命名法:结构较复杂的醛、 命名法。 命名法。 命名原则:选主链,编碳号,排基名,列名称。 命名原则:选主链,编碳号,排基名,列名称。
11
注意:官能团的优先次序为: 注意:官能团的优先次序为:
C OH > O C H > O OH > C C 和 C C
(3)不饱和醛、酮中,应给羰基最小的编号;如: )不饱和醛、酮中,应给羰基最小的编号;
CH3 O H C C C CH2CH3 O CH2CH3 O O H C CH2CH2CH2 C H 戊二醛 CH2 C C CH3 H O 3-丁烯 -2-酮
7
(二)命名
1、普通命名法:简单醛酮可采用普通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简单醛酮可采用普通命名法。
(1)脂肪链状醛:根据其碳原子数和碳链取代情 )脂肪链状醛: 况称为 “某醛 ”,用“正”、“异”、“新”来 区分异构体。 区分异构体。 CH
3
CH3CH2CH2CHO
CH3CHCH2CHO CH3
CH3 C
21
因此,羰基的 、 双键是由一个 键和一个π 双键是由一个δ键和一个 因此,羰基的C、O双键是由一个 键和一个 键组成的。 键组成的。
C
O
22
键的极性: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 键的极性: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成键处的 电子云不是均匀的分布在碳氧原子之间, 电子云不是均匀的分布在碳氧原子之间,而是 偏向于氧,氧原子处的电子云密度较高, 偏向于氧,氧原子处的电子云密度较高,带部 分负电荷( ),而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分负电荷( δ- ),而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所以 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 所以, ( δ+ ),所以,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
上的亲核加成; (1)与亲核试剂发生在羰基 上的亲核加成; )与亲核试剂发生在羰基C上的亲核加成 的活性反应( (2)α-H的活性反应(这是由相邻羰基的影响而引 ) 的活性反应 起的反应) 起的反应) 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3)醛、酮的氧化 还原反应。 )
26
碱性 和亲 核 性
R1 R2
4
O C
羰基
O R(H) C
醛
O H R C
酮
R'
5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6
(一)分类
根据所连烃基结构不同 脂肪醛酮 芳香醛酮 根据烃基的饱和程度 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酮 一元醛酮 根据羰基数目不同 多元醛酮 在一元酮中,两个烃基相同的为简单酮, 在一元酮中,两个烃基相同的为简单酮,不同的为混合酮
24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Chemical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25
羰基是一个极性不饱和基团, 羰基是一个极性不饱和基团,碳原子带 部分正电荷( ),而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 部分正电荷( δ+ ),而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 ),因此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很容易受亲 ( δ- ),因此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很容易受亲 核试剂的进攻,因此, 核试剂的进攻,因此,醛、酮的化学性质主 要为: 要为:
O
还原反应
C
C
R(H)
H
α-氢原子反应 氢
氧化
亲核加成
27
复习诱导效应
由于成键原子间电负性不同, 使成键电子对 由于成键原子间电负性不同 , 偏向一方而发生极化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偏向一方而发生极化现象,称为诱导效应,用“I” 表示。 某原子或原子团的I效应是以氢原子为基准 表示 。 某原子或原子团的 效应是以氢原子为基准 来比较其吸电子或给电子能力的大小。 ,来比较其吸电子或给电子能力的大小。
第九章
醛和酮
Andehyde and Ketone
1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 熟悉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机制, 质。熟悉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机制, 鉴别醛、酮的方法。 鉴别醛、酮的方法。
2
内容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法; 酮的分类和命名法; 酮的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醛、酮的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与 HCN的加成 HCN的加成,与ROH和H2O与格氏试剂 的加成, ROH和 O与格氏试剂 的加成、与氨衍生物的加成); );α-C及其 的加成、与氨衍生物的加成); 及其 H的反应(醇、醛的缩合反应)、卤代 的反应( 醛的缩合反应)、 )、卤代 的反应 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C
X
C
H
C
Y
X具有-I效应 具有 效应
比较标准
Y具有 效应 具有+I效应 具有
28
吸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吸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X)本身带有负电 ) 效应; 效应 反之, 荷 ,故称其具有 -I效应; 反之 ,给电子的原子或原 子团( 效应。 子团(如Y)本身带有正电荷,故称其具有 效应。 )本身带有正电荷,故称其具有+I效应 诱导效应可沿着单键在碳链上传递, 诱导效应可沿着单键在碳链上传递 , 影响到链 上的其它原子。 上的其它原子。但这种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 减弱,一般通过三根单键后,已基本消失。 减弱,一般通过三根单键后,已基本消失。 一些取代基的电负性大小次序如下: 一些取代基的电负性大小次序如下: -F > -Cl > -Br > -I > -OCH3 > -NHCOCH3 > -C6H5 > -CH=CH2 > -H > -CH3 > -C2H5 > -CH(CH3)2 >C(CH3)3 位于-H前面的是吸电子基团,位于 后面的是 位于 前面的是吸电子基团,位于-H后面的是 前面的是吸电子基团 给电子基团。 给电子基团。
12
3-乙基 -2,4-己二酮 CH3 H C CH2CHO OH
3-羟基丁醛
4、脂环酮的命名原则: 、脂环酮的命名原则:
原子在环内时, (1)羰基 原子在环内时,将羰基的 原子也作 )羰基C原子在环内时 将羰基的C原子也作 为碳环的组成原子,根据构成环的 原子总数及 为碳环的组成原子,根据构成环的C原子总数及 所含羰基数目称为“环某酮” 所含羰基数目称为“环某酮”或“环某二酮”; 环某二酮” 如:
20
一、醛、酮的结构
以双键与O结合 醛、酮中的羰基C以双键与 结合,其成键的 酮中的羰基 以双键与 结合, 情况与乙烯有些相似。羰基C原子与 原子与O原子均为为 情况与乙烯有些相似。羰基 原子与 原子均为为 杂化, 原子的三个 原子的三个SP 杂化轨道分别与O原子 SP2杂化,C原子的三个 2杂化轨道分别与 原子 的一个SP 杂化轨道及其它2个原子形成 个原子形成3个 键 的一个 2杂化轨道及其它 个原子形成 个δ键 ,而 O原子上另外两个 2杂化轨道分别被 原子的两对 原子上另外两个SP 杂化轨道分别被O原子的两对 原子上另外两个 孤对电子所占据。羰基C原子和 原子和O原子各剩余一个 孤对电子所占据。羰基 原子和 原子各剩余一个 未杂化的P轨道 且彼此平行重叠,形成π键 轨道, 未杂化的 轨道,且彼此平行重叠,形成 键,并与 三个δ键 所构成的平面垂直。 三个 键 所构成的平面垂直。
10
CH3CH2CHCHO CH3 2-甲基丁醛
CH3CHCH2 C CH3 H3C O 4-甲基 -2-戊酮
3、多元醛、酮及含有多个官能团的醛、酮的 、多元醛、酮及含有多个官能团的醛、 命名原则: 命名原则:
(1)选择含有多个官能团在内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选择含有多个官能团在内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2)选择优先的官能团为母体来命名,从靠近优先 )选择优先的官能团为母体来命名, 官能团的一端开始对碳链进行编号( 官能团的一端开始对碳链进行编号(即给优先的官能 团最小的编号); 团最小的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