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政法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西南政法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目录编写说明 (1)一、编写依据 (1)二、相关数据说明 (1)三、就业分布行业的说明 (2)第一章西南政法大学简介 (3)第二章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6)一、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健全 (6)二、强化就业指导,注重教育引导 (7)三、推进创业教育,助力学子创业 (8)四、突出服务育人,关注帮扶实效 (9)五、发挥校友优势,稳定就业质量 (10)第三章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12)一、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 (12)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2)三、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13)第四章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5)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5)(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15)(二)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16)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分析 (17)(一)性别因素分析 (17)(二)毕业生就业区域因素分析 (18)(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19)三、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20)第五章本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22)一、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22)二、就业流向的变化趋势 (22)第六章就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 (25)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25)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5)三、不断加大职业发展教育力度 (25)编写说明为全面反映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学校自2010年开始编写年度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白皮书),为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今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编写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现将报告中的相关概念及范围说明如下:一、编写依据2014届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库(截止2014年11月30日的数据)。

二、相关数据说明1.报告中本科生数据包含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学校与重庆警察学院联合办学的毕业生(报告中简称“警校联办)。

为更准确反映就业状况并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反馈,报告中将其与我校其他专业作了区分。

2.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三、就业分布行业的说明本报告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将我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已就业毕业生为样本)划分为机关、部队、事业单位、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升学、出国及出境、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9类。

具体来看,部队包括部队和应征入伍;事业单位包括高等学校、科研设计单位、中初教育、科研助理、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包括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升学包括本校和其他学校;其他灵活就业包括灵活就业及自由职业。

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和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2000年,由司法部直属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2年,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大学。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67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2万4千多人。

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功能齐全;学校设立14个学院,23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是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法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共有各级各类研究基地105个。

其中,国家级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2个,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协议共建基地13个;与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建西南基地。

学校教师积极服务地方和国家法制建设,多次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150余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

学校形成了以各教学环节改革为主体、“实务教育”和“论辩文化”为两翼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与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学改革硕果累累,拥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9类27项;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国家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学校是造就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的沃土,是培养渊博学者、杰出政要、企业精英的摇篮。

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中,均有学校毕业生执掌教鞭,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法学师资的培养基地”。

在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校友中也不乏获得“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律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一级英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佼佼者。

中国校友会网权威发布,2011、2012、2013年连续3年在“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中,学校排名全国高校前10位,2014“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校列37位。

在已进行的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学校共有18位学子当选,是培养杰出青年法学家最多的学校。

在《当代中国法学家》首批收录的176名法学家中,学校教授和校友共37名入选,占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

学校还有59位校友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包括我国首席大法官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检察长在内的36人被任命为大法官和大检察官, 13人成为中共十八大代表,31人成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西南政法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就业情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校形成了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积极作为、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健全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就业工作。

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年两次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分析就业形势,部署工作任务,出台促进就业工作的举措。

各学院也成立了由院长、书记任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建立了规范就业工作的系列制度。

为更好的促进就业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促进本科生就业创业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编印《辅导员就业工作手册》,规范辅导员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学校将各学院一次性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指标,并与招生计划调整相联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三环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就业指导,注重教育引导重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毕业年级党员比例大的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毕业年级良好的学风、班风。

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实际,我们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择业心理、职业能力等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近年来,没有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安全稳定事故。

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通过制定制度、编印《基层就业校友风采录》等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我校每年举办各地村官、选调生等基层项目的政策宣讲,邀请市委组织部、人事局等机关领导解读基层就业政策。

根据我校奖励办法,为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发放就业专项基金。

2014届目前已发放13.4万元,共 63 人,第二轮申报正在进行。

就业指导与学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每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职场等学生活动30余场,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2013年重庆市模拟职场大赛中,我校获得两个二等奖,并因为组织有力,获得优秀组织奖。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

学校成立了3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人和团体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和就业咨询,每年接待学生百余人次。

将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2012年起,学校每年组织编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助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发到每位同学手中。

有意识地引入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形成稳定职业意识。

三、推进创业教育,助力学子创业创业大赛推进创业教育。

通过组织校内创业大赛,积极参加全国和重庆的各项赛事,发挥创业大赛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营造校园浓厚的创业氛围。

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铺就富“渔”之路》项目荣获公益创业赛银奖,《重庆云集户外运动策划有限公司》项目荣获创业实践挑战赛铜奖。

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指导。

我校分别与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微型企业西南政法大学指导站,对学生进行创业宣传,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扶持创业项目,解读创业政策,为学生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资源配置助推创业实践。

学校出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在经费上对创业的学生给予扶持。

学校专门设置了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创业教育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和创业培训。

另外,学校将校内的两个报刊亭、校园文化产品售货亭作为创业项目,向学生开放,经学生自愿申请,经过专家评审论证,现两个创业平台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四、突出服务育人,关注帮扶实效学校出台了《关于对就业帮扶学生的援助方案》,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台账,掌握帮扶进展情况。

学校和学院分别安排老师,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帮扶方式,进行专门的指导和服务,努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转变其择业观念。

针对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及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有针对性的分类帮扶。

专门组织“成功女性进校园活动”,2013年、2014年分别邀请重庆阿兴记酒店董事长刘英等成功女士到校园与女毕业生进行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