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暴发疫情调查

14.暴发疫情调查


6、提出假设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 征,假设可能的暴露因素,找出致病危 险因素。
7、通过分析性研究验证假设
➢ 原发病例(率)与续发病例(率)的比较 ——是否为共同传染来源引起 共同来源?----家庭续发率 原发病例与续发病例之比
➢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发现/检验可疑
因素
➢ 使用队列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检验特定可疑因素
数 24
20
16
12
8
4
0
氯消毒
同源多次暴露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发病时间(日)
某学校宋内氏痢疾发病时间分布
2、连续传播性流行 (propagated epidemic):指致 病性病原体从一个受感染者转移给一个或多个 易感者,并不断形成新的感染者的过程。
暴发疫情调查
Outbreak Survey
暴发疫情——暴发、流行 [疾病发生强度增加]
传染病 中毒
暴发疫情特点
多有相同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暴发起初往往原因不明,且发展迅速 采取有效措施后病例迅速下降
内容
调查目的 暴发疫情类型 暴露时间 调查内容和步骤
调查目的
BROAD STREET
X PUMP
X PUMP C
X PUMP
N
W
E
S
Distribution of cholera cases and implicated water well --Golden Square area of London, August--September, 1848
托儿所 职
一般人群乙肝发病率观察了6个月,续发率 观察了100天,即3.33个月。
换算为人年发病率: 一般人群发病率=48%12/6=96% 家庭续发率=3%12/3.33=10.8% 原发病例:续发病例=345:22=100:6.4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接触大白鼠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关系病例对照调查结果
疑似病例 suspect
可能病例 临床病例 确 诊 病 例 possible probable confirmed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病例定义的不同水平
病例调查
及时调查所有可疑病例,尤其是首批 病人
隐性感染比例大的传染病应采用有关 检测手段
主要调查工具:调查表
调查表
4
5
6
7
8
9
10 (月)
发病时间
某集体单位甲型肝炎发病时间分布
暴露时间
暴露时间(exposure time):是指易感
者接触导致疾病暴发原因的时间。 帮助确定重点调查范围及可疑病因线索 利用流行曲线推算暴露时间
暴露时间的确定
同源暴露,已知病原时暴露时间的推算:
1 中位发病日期(流行曲线高峰处)前推 一常见潜伏期。
总结
疫情性质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效果 可能发展趋势
病例 对照
人数
22 26
直接接触大白鼠
+

12
10
16
10
皮肤损伤 + 2 20 0 26
被鼠咬伤 + 1 21 0 26
P>0.1
P>0.1
P>0.1
甲肝与进食毛蚶的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 对照 合计
食毛蚶
未食毛蚶
83
8
404
460
487
468
OR=11.81
合计 91 864 955
使用队列研究方法
➢ 共同来源的疾病: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病例 不再增多
➢ 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经过昆虫媒介的最长潜 伏期和人类最长潜伏期总和后,无病例发生
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时注意:
1 自采取措施时起,经过一个常见潜伏 期后的疫情波动才能反映措施效果。
2 如为共同一次暴露,采取措施在疫情 高峰之后,则疫情下降并非防治措施 的效果。

15



例 10
伤 寒
数 5
甲系 78 级

0


10
甲系 77 级

5


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2 4 6 8 (日)

6
7
(月)
发病时间
空间分布
➢ 居住地点 ➢ 工作地点 ➢ 活动(学校、娱乐、旅行等)地点
X PUMP B
WORK HOUSE
X PUMP A
➢ 消除传染源 ➢ 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 ➢ 保护易感/高危人群 ➢ 日发病率下降作为暴发得到逐步控制的指
标,但要注意发病率的自然下降
判定暴发已被控制的条件
➢ 传染源已被消灭或移除 ➢ 传播途径被切断或消除 ➢ 易感者明显减少或已没有
➢ 人与人直接传播疾病: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 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无新病例发生
1、同源暴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 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或先后暴 露于某共同传染源或污染源而引起的 暴发。
水、食品、空气、注射器、药品等
(1)同源一次暴露:
一个发病高峰; 持续时间相当于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间隔
(2)同源多次暴露:
较快上升,持续时间较长; 采取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急剧下降
暴发调查的内容和步骤
1. 准备现场工作
6. 提出假设
2. 证实暴发存在
7. 通过分析研究验证假设
3. 核实诊断
8. 推敲、修正和检验假设
4. 定义、计数、调查病例 9. 实施控制措施
5. 确定三间分布特征
10. 交流调查结果
1、准备现场工作
➢ 各级疾控机构 ➢ 人员准备:现场调查组 ➢ 调查表 ➢ 执法文书 ➢ 宣传资料
2 首例发病日期前推一最短潜伏期,最后 一例发病日期前推一最长潜伏期,二者 之间可能为暴露时间。
例1:一次甲肝暴发流行,11月25日发现第一例 病例,12月8日-10日发病达高峰。试推算本次 甲肝暴发流行的暴露时间。(注:甲肝潜伏期 15-45天,平均30天)
例2:某托儿所某月21~29日共发生风疹病例38 例,发病高峰日为25日,被确定为风疹一次性 同源暴发。推算该次风疹流行可能的暴露日期。 (注:风疹潜伏期14-21天,平均18日)
一次市售冷饮致伤寒暴发调查结果
吃者发病率(%) 未吃者发病率(%)
乙店冰棍
8.1
5.7
乙店果汁
6.4
6.3
甲店冰棍、果汁
8.4
0.9*
丙店冰棍
8.9
6.2
吃与未吃甲店冷饮者发病率比较
吃者发病率(%) 未吃者发病率(%)
甲店冰棍
21.0
23.4
甲店果汁
31.4
5.4*
进食毛蚶量与甲肝发病的回顾队列研究
调查分析与防治措施相结合 重点措施与一般措施相结合
结论应做到三(或四)符合
最初诊断、疾病分布特点和初步“假设”三 者必须符合 初步假设和进一步调查结果相符合 进一步调查结果和采取相应措施效果相符合 病人的临床诊断、化验结果与引起流行的因 素化验结果相符合
10、报告交流
➢ 初步报告(疫情报告) ➢ 进展报告(阶段性报告) ➢ 最终报告(总结)
通过直接接触或人、动物、媒介物等中介实现
病例分批出现,由少到多逐渐增长;持续时间 远远超过该病的潜伏期
3、混合型流行 (mixed epidemic) 经食物传播的伤寒、痢疾,甲肝等
48
40
32 病 例 24 数
16
连续性传播
8
0 4 18 2 16 30 13 27 11 25 8 22 5 19 6 (日)
2、证实暴发的存在
➢ 将目前的数量与以往基线进行对比 ➢ 观察到的数量超过了预计的数量 ➢ 排除可能导致报告增多的因素
➢ 可能的人为原因 ➢ 报告程序、病例定义以及人口数量发生了改变 ➢ 是否是单一疾病
3、核实诊断
➢ 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地址、 发病日期
➢ 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 ➢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
例:一次乙型肝炎的爆发疫情,发病从1973
年11月初开始,至1974年4月结束。在此爆发 流行期间( 1973年11月-1974年4月),该单位 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48%,调查该单位乙肝家 庭续发率为3%(续发病例的计算,是在家庭 首发病人发生后,60-160天内家庭接触者中所 出现的乙肝病例)。原发病例345例,续发病 例22例。
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 核实诊断根据部分病人即能做出
4、定义、计数、调查病例
病例定义是用于确定是否感染,保证 统计结果真实的一套标准。
病例定义可以有多个水平:确诊病例、 临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
在一次麻疹暴发中病例定义的不同水平
➢ 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
进食毛蚶量(只) 0 1-9
10-29 ≥30
发病率(%) 0.64 6.00 16.67 24.49
RR 1.00 9.38 26.05 38.27
而对于进食伽师瓜、螺蛳与甲肝 的病例对照研究未发现关联
8、再推敲、修正和检验假设
➢ 进一步到现场收集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观察, 并采集必要的材料进行化验检查。
1600
1400
1200
病 1000
例 数
800
600
400
200
0 4 8 12 16 20 24 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