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妙仙林道海来源:《行政与法》2011年第01期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碳排放权已成为新兴的交易客体,国际碳排放权的产生与发展,既为我国带来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挑战。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与完善我国碳排放市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经验,从法律、政策、信息透明度、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碳排放权;市场机制;法律构建;信息透明中图分类号:D9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1-0072-05收稿日期:2010-11-25作者简介:张妙仙(1983—),女,江西吉安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2010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法学;林道海(1967—),男,浙江平原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法律基础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法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江苏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R2010084。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政治、经济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共识下,全球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美国和欧盟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在新一轮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上,我国在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地位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先进经验,建立良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推动其向前发展。

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来区域性关注的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了“排放权交易”,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削减目标;建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为国家间开展碳排放权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1]为各国行动指明了方向,这是人类环保史上的重大进展。

在签定国际协定的同时,各国大都制定了自己的减排政策,争取在新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并给他国施加压力。

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具体目标,日本承诺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到2050年减排60—80%,[2]而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美国,在2009年则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此后,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可交易的商品,目前各国对这方面的利益分歧依然巨大,僵局始终存在。

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也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在各区域市场中,欧盟排放贸易体系始终在全球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2005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实现了机制间的结合。

自市场运行以来,欧盟的碳交易金额占全球总量的75%,[3]世界其他国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发展。

以目前国际发展低碳经济趋势来看,未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还将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欧盟的碳减排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将继续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虽然没批准《京都议定书》,但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积极推进新政,在国内快速启动联邦碳市场,使得美国碳市场出现爆发性增长。

目前,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芝加哥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家自愿性减排碳交易市场的平台,是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创者。

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在积极筹划政策框架,筹建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

在配额交易市场内,主要是对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进行交易,而项目交易是对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进行交易。

根据组织形式,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碳交易开始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随着交易的发展,场内交易平台逐渐建立。

发展至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并不限于有实际减排需求的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因而碳市场的容量在进一步地扩大,流动性加强,交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开始高速发展。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过度排放污染物,使我国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低,但我国人口总量大,如果不控制碳煤的使用,我国碳气体的排放量将大大增加,到时我国必将进入国际强制减排行列,这样将面临很大的国际、国内压力。

因此,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已成为必然选择。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我国早已形成共识,但起步比较晚,属于初步发展期。

从国际上看,我国市场目前属于比较重要的碳排放市场,在全球碳排放的供应市场上,我国是全世界核减排量一级市场的最大供应国。

然而,我国尚处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值链低端位置,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⒈涉及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要有专门的法律加以保障。

我国虽在《清洁生产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有相关规定,但其法律地位较低,至今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碳排放权交易至今没有写入环境法,即使是地方规章,也只有个别省市有所涉及。

我国目前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不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没有法律的引导和规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合理地解决。

就如目前沪浙地区出现的加油站油慌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急需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奠定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

明晰的产权归属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碳排放权交易须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美国、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的成功与坚实的法律基础密不可分。

因此,我国目前急需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⒉国内市场缺乏碳排放定价权和交易主动权。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发展中国家没有国际市场上的碳排放定价权和碳排放交易主动权,只能充当供货者的角色。

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碳交易的定价权也与我国无直接关系。

但节能减排是我国的迫切任务之一,也符合我国自身利益,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实行“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趋势,也是履行我国减排责任的需要。

两次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拒之门外”,除了我国提交的项目存在问题之外,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引发“落榜”的真正原因呢?我国碳交易市场一直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而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几乎为“零”。

此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尴尬的是,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上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

作为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企业,在新的经济转型中,从意识形态到行动上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其结果便是一再延误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

⒊市场分散且信息不透明导致中国企业利益受损。

目前,我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也有不少,但从区域和行业上看都比较分散,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谈判,信息透明程度不高。

这种分散且不公开的市场状况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交易谈判,使得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由于缺乏公平的交易平台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国内企业往往在相关的交易中遭受损失,加剧了我国的弱势地位。

而对国内交易来说,由于交易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获得更多有利的交易信息,往往用尽各种办法,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也为掌握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权力寻租的机会。

[4]⒋业主缺乏碳交易意识且交易品种单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还相对粗犷,节能减排项目很多,但企业缺乏碳交易意识,没有发现碳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这大大浪费了我国的相关资源和企业价值,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全国性公开市场。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碳证劵、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产品都没有。

金融行业不仅仅是贷款,更应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对低碳经济进行引导,开发新的能源投资领域,这方面我国银行业改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国现在的碳交易平台和机制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政策导向不明确,银行是不可能冒大风险进行投资的。

我国碳金融还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由于政策导向及刺激动力不强,严重阻碍了碳交易意识的形成。

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卖碳”是通过行政手段,由政府监管和鼓励并通过政策来调节,除此之外市场机制相当欠缺。

与其把“碳排放权”拿到国外市场去交易,不如在国内交易更划算。

这样,不但利于加快节能减排步伐,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已提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5]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40%-45%的减排目标对我国来说,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而且国外对我国能源消费“第一”的说法也使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压力倍增。

在全球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我国目前急需建立碳交易市场及其机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推进节能减排,实现我国承诺的减排目标。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已在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2008年8月和9月成立了两家交易所,目前迫切需要推进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专业性交易平台,发展多样化碳金融产品是今后的大趋势。

因此,对各国运行的碳交易产品进行跟踪研究,剖析国内碳市场发展情况,以解决特殊品种存在的开发难题,有利于排放权共有价值的形成,维护我国企业自身的利益,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争夺亚洲地区碳交易中心的地位。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且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实现互利共盈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