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


王力先生分析以上三個句子說:“‘把卷看’ 和‘把劍看’、‘把鏡看’是有分別得。 ‘把劍看’的是詩句,不是看那‘劍’, ‘把鏡看’的是‘兩鬢’,不是‘看’那鏡 子;而‘把卷看’的‘看’卻正是‘看’那 卷子。因此,就意義上說,‘把卷看’是處 置式,而‘把劍看’和‘把鏡看’不是。但 是,就結構形式上說,它們的結構是完全一 樣的,可見‘把卷看’的‘把’在當時還沒 有完全喪失動詞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動 詞虛化的過程就更加明顯了。” 王力在此書中認爲處置式的產生大約是在第 七世紀到第八世紀之間,即唐代初期和中期。
而將(把)虛化爲賓語標誌則是因為在這種 句式中把(將)的賓語和後一個動詞的賓語 是同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後一個動詞的賓 語往往被刪去,只保留前一個賓語;而把 (將)又不如後一個動詞重要,所以失去了 實義而變爲賓語的標誌。 他認爲把字句(處置式)的產生式重新分析 (reanalysis)的結果。圖示如下:
2)動詞“將”+名詞(只是“將”的賓語,後 面主要動詞有它自己的賓語)+及物動詞+名詞: 乾道運無窮,恒將人代工。(唐明皇詩)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爲楫。(王昌齡詩) 將心感知己,萬里寄懸旌。(高適詩)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李白詩) 在這種句式中的“將”虛化後,“將+名詞” 成了工具語。
中唐以後,“把”也在下列兩類句子中開始虛 化: 1、“把”+名詞+外動詞 醉把花看益自傷。(白居易詩)(拿義) 偷把邠王小管吹。(張祜詩)(拿義) 枉把金釵卜,卦卦皆虛。(敦煌曲子詞· 鳳歸 雲徧)(拿義)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詩) 不把庭前竹馬騎。(變文) 司徒曰:“汝向閒時,把他堂印將去。”(韋 絢· 嘉話錄) 前三例“把”的動詞性還很強,後三例就完全 虛化了。
2、南北朝以後,“將”出現在連動句中,但 連動式的另一動詞僅限於表示動向的動詞, 如: 猶將兩牌自隨。(續齊諧記) 將秦向城門入。(冥祥記) 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搜神記) 見一嫗將兩小兒過,並著青衣。(啟顏錄)
3、在第八世紀,出現了下列兩種連動式(開 始時這兩類句子都是作爲連動式的形式出現 的): 1)動詞“將”+名詞(“將”的賓語,也是 後面主要動詞的賓語)+及物動詞 孫子將一鴨私用,祐以擅破家資,鞭二十。 (朝野僉載) 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李白詩) 料理中堂,將少府安置。(遊仙窟) 必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皮日休詩) 以上前兩例“將”的動詞性還很強,後兩例就 完全虛化了,虛化後成了處置式。這樣一種虛 實並存的情況,顯示出了處置式還處於萌芽時
二、處置式的產生和類型 2.1 處置式的來源
處置式的來源是漢語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者們 做過很多研究,有代表性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1、來源於連動式,代表人物有王力《中國語法理論》 (1944)、《漢語史稿》(1958)、祝敏徹《論初 期處置式》(1957)等; 2、來源於上古漢語中的“以”字結構,代表人物有 P.A.Bennett《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1981)、陳初生《早期處 置式略論》(1983)等; 3、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1990)將處置 式分爲三類,認爲它們分別來源於上古漢語的“以” 字結構、受事主語句和連動式。
2.1.3 多重來源說
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1990)將 唐宋時期的處置式分爲三類,認爲它們分 別來源於上古漢語的“以”字結構、受事 主語句和連動式。
(甲)雙賓語結構VB+O1+V(+於/與)+O2 (1)處置(給):把O1給O2 忍大師即將所傳袈裟付能(曹溪大師別傳)/ 應把清風遺子孫(方干詩)/莫把壺中秘訣, 輕傳塵裏遊人(李中詩)/堪將指杯術,授與 太湖公(皮日休詩) (2)處置(作):把O1當做O2 將此茶芽爲信(歷代法寶記)/解將無事當無 為(朱灣詩)/他把身爲究竟身,便把體爲究 竟體(維摩詰講經文)有人把春樹,喚作白 旃(zhān)檀(寒山詩)
2.1.2 來源於“以”字結構
P.A.Bennett認爲:古代漢語中的“以”字 結構是“把”字句(處置式)的前身。 古代漢語的“以”字結構可以用在雙賓語 結構中,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後面,如: 教人以善。/堯以天下與舜。 “以”字結構也可以表示動作的工具,同 樣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後面,如: 文王以民力爲臺。/殺人以梃與刃。
P.A.Bennett還對“把(將)”的虛化和把字 句(處置式)的產生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 認爲:“將(把)”從表示“持”義的動詞 虛化爲表示工具的介詞以及處置式中的賓語 標誌(object marker),都是不難理解的。因 為“把(將)”處在連動式中的前一個動詞 的位置,但後面那個動詞在意義上比它重要, 所以它虛化爲表示工具的介詞,這正如英語 中的下列變化: John took a knife and cut the cake.(約翰 拿了刀來切蛋糕)→John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cake.(約翰用刀來切蛋糕)→John cut the cake with a knife.(約翰用刀切蛋糕)
所以,簡單地說,處置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把”字句,有研究者認爲,現代漢語中這 類句子的功能未必都表示處置,所以不採用 “處置式”這個術語而稱之爲“把”字句。 但把字句不足以概括古代漢語中的這類句式, 所以我們仍然稱爲處置式。
處置式的特點是什麽?或者說“把”的作用 是什麽?這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認爲“把”的作用就是把動詞後面的賓 語提前。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它只能適用於 初期的處置式(南北朝至隋唐),但不能概 括後來發展起來的一些處置式。更重要的是, 它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假如處置式的意義 和普通主動句的意義完全相同,則中國語何 必有這兩種不同的形式?”(王力1944)
他認爲主+動1“把”(“將”)+賓1+動2+賓2 (賓2=賓1 )的句子在漢語史上確實存在,如: 就將符依法命焚之。(馮翊《桂苑叢談》) 船者乃將此蟾以油熬之。(陸勛《志怪》) 即將梁元緯等罪人於墓前斬之訖。(變文) 汝將此人要徐殺之毋損皮肉。(佛說長阿含 經,後秦) 甚至在把字句中後面還可以有“之”: 還把身心細識之。(變文)
陳初生《初期處置式略論》(1983)認爲 金文中就已經有“以”字處置式,而且認 爲這種處置式的詞序“似是上承遠古和上 古前期的賓語前置而來”,在前置賓語錢 “加一個‘以’爲語法標誌”,就產生了 “以”字處置式。
貝羅貝(Peyraube)《早期把字句的幾個問題》 (1989)認爲把字句是通過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而產生的。具體過程是: 先有共時的變化(synchronic derivation): 主+動1“把”(“將”)+賓1+動2+賓2→主+ 動1 “把”(“將”)+賓+動2,條件是賓2=賓 1;然後歷時的變化(diachronic derivation) 才發生,通過語法化的過程,動詞“把”變 成介詞“把”:主+動1 “把”(“將”)+賓 +動2→主+介 “把”(“將”)+賓+動。
爲什麽這兩類句子中的“將”容易虛化呢? 原因是這兩類句子中除“將”以外,還有另 一個作爲句中主要敘述詞的動詞,“將”只 是表示一種無關緊要的輔助動作。語言中的 某一成份所表示的意義(這裏指的是行爲) 如果不甚顯著的話(因句中另一行爲的意義 更為顯著),那它所表示的意義就容易在人 們的印象中逐漸消失掉,這樣,“將”就由 實而虛,新的工具語和處置式就這樣產生了。
處置式的特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多學者 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主要著眼點是現代漢 語的把字句,而且主要是找出把字句的各種 限制。曾經提到的特點有: 把字句中的動詞必須是帶處置性質的; 把的賓語必須是有定的(或專指的); 動詞要有前加成份或後加成份,如果是單個 動詞就必須是雙音節的。 當然,以上三個特點都有例外,但這不是我 們討論的重點,我們主要討論與把字句的產 生相關的幾個問題。
“把”字在唐代以前也是一個表示“持、拿” 意義的實義動詞,如: 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史記· 殷本紀) 王先把其手曰:“事克當相用爲荊州。” (世說新語· 識鑒) 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笑林)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詩) 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杜甫詩) 下官不忍相看,忽把十娘子手而別。(遊仙 窟)
像“堯以天下與舜”這樣的句子就和後來的 處置式“堯把天下給舜”很接近。 在《史記》中,“以”字結構也可以放在雙 賓語結構中,如: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 到了《世說新語》中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 用“以”字結構把賓語提前,而動詞後面跟 的是處所詞,如: 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以百錢掛杖頭。
2.1.1 來源於連動式
這裏以祝敏徹《論初期處置式》為例介紹處置 式來源於連動式的觀點。 1、“將”和“把”在初唐以前都是含有實義 的獨立動詞,其中“將”表“持、送、領、助” 等義,“把”表“持、拿、握”等義,如: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詩經· 小雅· 無將大車) (送也) 吏謹將之。(荀子· 成相篇)(持也)

NP V
s
VP VP NP P
s
PP NP VP V
NP V
把 卷 看 把 卷 看 按照第一種理解,“把”是動詞,句子是連動 式;按照第二種解釋,“把”是介詞(賓語標 誌),整個結構是處置式。
Bennett 觀點評價:他的觀點存在一個矛盾: 一方面,他認爲古代漢語的“以”字結構是 處置式的來源,即著眼于“堯以天下與舜” 與“堯把天下給舜”的相似性,那麼從“以” 字結構發展為處置式只是詞彙替換。另一方 面,他又認為處置式是經過重新分析而來的, 即由“把+賓+動+賓”這種連動式刪去後面 一個賓語並發生重新分析而產生,如此一來, 則處置式的前身應該是連動式而非“以”字 結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