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 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
求的收入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之比: η=对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 率 η>1,表示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 加的比率;
η<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 增加的比率;
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 需求量反而减少。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 即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 品分为“奢侈品”( η>1 ),“必需品” (1 > η>0 )和“劣等品”( η<0 )。
5规模经济与国际贸 易
5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增
加,每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 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微观经济学称之为 “规模报酬递增” ,也称规模经济。
产出 5 10 15 20 25 30
总劳动投入 10 15 20 25 30 35
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 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 断转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 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 统贸易理论相悖。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 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 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 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 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 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 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差异(产品质量不同)、技术差异(产品生命周 期) 诱因: ——从供给上看:存在规模经济利益 ——从需求上看:存在需求偏好重叠
3需求决定的贸易模 式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际需求; (2)喜爱偏好; (3)收入水平。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1.需求的收入弹性 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
若有10家电脑公司加盟,运输成本还可以下降, 销量增加,平均的收益增加。这是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两类。
技术外部经济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 商的技术外溢和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市场 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
“恩格尔法则”在贸易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 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 个初级产品尤其是互补品需求的变动。当经 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 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 工业消费品。
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有不同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 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 品为主的变动。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
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产业内贸易 3.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4. 贸易引力模型 5.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6.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7.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8.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 展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
货币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聚集中获 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 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服 务,从而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 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1. 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 2. 天津的食街; 3. 微软公司; 4.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5. 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产业”的界定: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 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
——界定的“产业”可操作标准:按照SITC分类至少前三位 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 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
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 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 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印度
22.3 37.0 88.0
巴西
19.1 45.5 78.8
墨西哥
29.7 54.6 97.3
土耳其
16.5 36.3 82.2
泰国
5.2 30.2 94.8
韩国
19.4 42.2 73.3
阿根廷
22.1 36.4 48.7
新加坡
44.2 71.8 96.8
平均
22.3 44.3 82.5
产业内贸易诱因
格鲁拜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是迄 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
IITj=1-IXj-MjI/(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
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 和M的差取绝对值 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 贸易)时,IIT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 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IITj= 1
简·丁伯根1903年出生于 荷兰海牙。19岁(1992年 )时,丁伯根考入了荷兰 莱顿大学,攻读物理学, 23岁毕业后,经过三年的 努力,于1929年获得物理 学博士学位。但是,就在 这时,他的志趣已经不在 物理学方面,而转到经济 学方面了。简·丁伯根被誉 为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 之父,他发展了动态模型 来分析经济进程。由于他 的科研成就,1969年被授 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平均收入
林德尔假说给出的解释是,人均收入水平 接近的国家需求结构存在重叠之处,可能 会消费相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富国 (工业化国家)将希望同其他富国进行贸 易,穷国(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与其他穷 国结成贸易伙伴。
由于林德尔从重叠需求(重叠要求)的角 度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其假说被称为需求 重叠理论。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需求和 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 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 均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求曲线的 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口某种产品生产的国 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 用来巩固和扩大该产业的比较利益。
四、需求偏好不同所导致的国际贸易
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PPF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 贸易。
如果引入偏好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 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优势或劣势的重要 原因之一。
PPF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 相同,说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 国没有什么差异。
平均劳动投入 2 1.5 1.3 1.25 1.2 1.17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 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 相对集中,使企业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 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的例子
电脑城的例子 如果只有一家,一天一部电脑出售,则运输成本 为100元,如果规模扩大到10台,则平均运输成 本只有10元。这即内部规模经济。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消费愿望或 消费偏好。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国 家的偏好不同。只要无差异曲线不相同, 国与国之间仍然可能产生贸易。
模型分析
Y
B’ YB’
YB
从A国进口Y
B
E YE
YA’
A’
A YA
X
XB XB’
XE XA XA’
从B国进口X
4贸易引力模型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经济学家力模型。在这里,我们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 力模型:
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 优势还是规模经济?
1. 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2. Intel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 3. 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 4. 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 5. 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运动服装和鞋。
讨论以下问题:美国为什么在喷气式飞机 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 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林德尔理论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他们的收入水平,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 了该国特有的偏好模式和需求结构。
而这种需求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生 产结构。
因此,一个国家生产的各种产品均反映着该国的 人均收入水平。这些特定的商品结构成了出口的 基础。
偏好相似区间图
质量 Y
500 4000 5000
尼可拉斯·“尼可”·丁伯根(Nikolaas "Niko" Tinbergen,1907 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是一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与鸟 类学家。1973年他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 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恩格尔法则
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 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 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 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