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5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
模式,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又一个挑战。
7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部分国家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 家
美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78.1 64.3 61.0 62.4 41.2 60.4
1987
61.0 83.8 80.0 63.3 71.6 67.4 71.2
16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证明:设存有某一边际质量a0,使得:CA(a0)=CB(a0),即: WA+a0RA=WB+a0RB ,或:a0=-(WA-WB)/(RA-RB),则有:
CA(a)-CB(a)=(WA+aRA)-(WB+aRB)=(WA-WB)+a (RA-RB)=(WA-WB)〔1+ a(RA-RB)/(WA-WB)〕=(WA -WB)(1-a/a0)=〔(WA-WB)/a0〕(a0-a)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政策贸易理论 三、贸易扭曲理论
1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三)新H-O模型
(四)需求偏好相似论
(五)规模经济论
(六)新张伯伦模型
(七)产业内贸易指数
(八)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0.70
4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挑战之二: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许多产品曾经只由少
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 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 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 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1999
81.1 97.7 91.9 86.0 92.8 86.7 89.4
发展中国 家
印度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1970 1987 1999
22.3 37.0 88.0 16.5 36.3 82.2 5.2 30.2 94.8 19.4 42.2 73.3 22.1 36.4 48.7 44.2 71.8 96.8 21.6 42.3 80.6
很困难,
几乎不可 能
公用事业
11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产品同质性(相同产品):产品间可以完
全相互替代。 (2)异质性(差异产品):产品相似但又不完
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异质性分为: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
12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3)大量的转口贸易。 (4)政府干预的价格扭曲。 (5)季节性产品贸易。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的产业内贸易。
13
(二)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3、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 (2)技术差异 (3)垂直差异
14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1、假设前提 (1)两国要素禀赋不同。 (2)厂商生产差异产品(垂直差异)。 (3)质量是要素投入系数的函数。 (4)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变量。
由假设:WA>WB,则(WA-WB)/a0〕>0,则:
日本
美国
韩国
6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3、挑战之三:产业内贸易量增加
(1)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 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要素禀赋
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等。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
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
但二战后,各国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3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2)部分国家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份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总计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6
0.51
0.81
0.76
0.95
0.82
0.51
0.39
0.75
0.72
0.73
0.69
0.77
0.80
0.70
15
(三)新H-O模型(法尔维模型)
2、基本内容 设某产品中,C:成本;W:工资率;R:利息率;a:产
品质量。则当a既定时,A、B两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分 别为:CA(a)=WA+aRA;CB(a)=WB+aRB。 若:A为资本丰裕国,B为劳动丰裕国,产品质量与资本 密集度正相关;则A在高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B在低 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10
附:市场结构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差别的 对价格控 程度 制的程度
进出一个
行业的难 易程度
代表行业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很多 许多
无差别 有差别
没有 有一些
很容易
农产品
比较容易 轻工业品
寡头垄断
很少或几 个
有差别或无 差别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重工业品
完全垄断
一个或几 个
唯一的产品,
没有接近的 替代品
完全或很 大程度
8Hale Waihona Puke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1、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 (1)运输成本。 (2)周期性贸易说,包括季节因素和需求状况
变化。 (3)政府干预的影响。
9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2、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
原因、结果而非过程。 (2)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2
附:国际贸易对H-O模型的挑战
1、挑战之一: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增加 (1)传统的H-O模型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那么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 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 间。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大部分属于“南北贸 易”,但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 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2)韩美日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
80 68
70 60 50
49
58 60
57
54
49 48
46
40 30 32 20 10 0
51 0
36 33 35
6
9
10
37 40 40
12 13 15
41 16
0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