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作者:刘青
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其书《老子》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本文对其中蕴含的无为不争的思想加以浅析,并且分析其在当下生活中依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老子》;自然;无为
古代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思想活跃,学派众多,文化典籍丰富纷繁,史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其中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构筑起了三大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道家以“道”为核心,其蕴含的无为不争的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博大智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全文围绕“道”和“德”阐述了老子无为不争的思想,在第八十一章中这样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可见,这是老子对人的品性的最高描述。

但是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人应该不随意作为。

不争也不是消极逃避,反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1 顺其自然
“无为”思想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是相联系的,“无为”蕴含着对自然事物及规律的尊重和认识。

《老子》第七十三章中写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在老子看来,天地自然万物是由“道”来统掌控的,而“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按照“道”来行事,便可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普通人依照自然无为来处世,生活才能井井有条,收获人生,反对违反自然和规律。

“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值其反,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不争,从输臝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不要什么事都去争抢,乱了自己的心性,反而争不到。

另外,“不为”的思想也是由“道”自身的柔弱性决定的。

道家通过长期对自然万物深入观察,发现柔弱的事物与刚强的事物相比,反而更加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在老子看来,世上坚强的东西是缺乏生命力的象征,而柔弱的东西却充满了生机,这里的“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胜于刚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因此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

(《老子》第二十八章)
2 不为而为
“不为”并不能被曲解成为是没有作为,更不可依此来揣测道家的思想就是消极避世的。

《老子》三十四章写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所处的时代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追名逐利的现实环境中。

对于“功利”,老子认为应当持舍弃的态度。

《老子》第三十三章写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摒弃“功利”,连盗贼也不会有了。

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可能是相对同期社会所提倡的有为的入世思想而言的,认为那种所谓的有为思想恰恰是使世人热衷于对名利的追求,使得社会动乱不安的思想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反而是对世俗间各种名利欲望的超越,不仅不是消极保守的,相反却蕴涵着超越物质,修炼高尚人格的积极意义。

与当时有为的人生观相比,老子以自己独特、隐晦而又深奥的行式来阐发其积极向上,无为而为的人生哲理,更为深沉、有力。

老子在其书的第八章中明确称赞这种无为的不争之德,认为“夫唯不争,故无尤”,引导人们在践行自身价值观的同时,也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要求世人苟且度日。

《老子》三章提到“为无为,则无不治”、六十四章提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无不治”、“辅万物”、“功成事遂”都表明老子不仅主张要有所为,而且还要大有作为。

然而老子的有为却是以“自然”、“为无为”、“不敢为”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方式就是不去勉强刻意地有为,而是顺任自然之理地去有所作为,自在圆满,消除杂念,反而可能做到天下没有人争得过自己。

3 当代价值
有人说无为思想放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合适的。

学习思想史确实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到底能不能作为当代社会的处世的原则,我觉得它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下,老子的这种无为不争的思想引導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谦下诚实,为人处世要胸襟宽广,豁达大度。

只有谦下宽容,才能达成心境的和谐平静。

就像以“水”作为柔弱不争、谦虚低下的处世智慧的象征,《老子》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水滋润世间万物却又不与其他事物争抢,更近乎道家所追求的“道”。

水的这种忍耐、谦虚的态度,在人的身上折射出来的就应该是含蓄内敛,不露锋芒,保全自我,厚积薄发。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借鉴道家的处世智慧——柔弱不争,以谦下随和的方式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一种社交智慧。

另外老子厌恶人们争名逐利,反对虚名和浮躁,提倡通过努力的踏实地“为”,以“为而不争”的胸怀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在《老子》一书的最后一句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现在,金钱万能的思想渐入人心,老子恰恰传播了一种不在乎利害得失,胜败输赢的思想。

做事不以私利为准则,将利益得失置之度外,退而不争。

一味地为一己之利强争,即使换来功成名就,相信也不会持久。

在老子看来,若是一味地贪求名利、财物,就会沦为其奴隶,使人丧失自然本性,会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是以,老子主张在功名利禄面前要自动退让,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超然物外,保持精神和灵魂的纯洁高尚。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不争思想,并不是消极地不求上进,而是教人以无为而为,以不争为争,不求而自得。

而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如今,老子的思想依然闪烁着自己的哲学光辉,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予人们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
刘青(1993.05-),江苏徐州人,现就读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