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专题 知识分子小说

第二专题 知识分子小说

• 这是一个革命文学主导文学格局的时代。 • 小说创作上,政治话语异常鲜明是其特点——革命
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题材时,以政治为内核。
• 这一 时期,知识分子的思考中心从对人的价值从对 人的个体价值、人生意义转向社会性质、出路、发
展趋向的探求,对革命的狂热使他们迅速“左倾化”
和“革命化”。
• 革命与个体需求的两难——徘徊、挣扎,心路历 程艰难而曲折,充满了浓重的悲凉色彩。
• ——鲁迅《致萧军、萧红》,全集第十二卷,
十七年及文革 ,知识分子逐渐失却自我身份与自 由人格,成为被“改造”的群体,此期小说表 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自我改造。
• 改造,是十七年及文革时期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关 键词,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共同基 调和核心话语。
• 在改造中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勇气,因恐惧而放弃了 自我言说的欲望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时期,社会的大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地位与经济地 位严重蜕变——由时代的中心转到时代的边缘,小说着 重揭示的是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生活的窘困、价值的 失落以及走向世俗甚至在世俗中堕落的生存困境。
• 70’S末—80 ’S后期 ,在对历史的返观中审视知识分子的 心灵伤痕,反思知识分子的精神忧患,在人性的自审、忏悔 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身份。
• 二十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始, 二十世纪中国第一篇知识分 子题材小说。
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题
• 二十年代(1917——1927)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题: 于时代悲剧中揭示国民劣根性,即启蒙的主题
• 中国近代发展史——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富民的 历史。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 • 中国非但没有强大,反倒是愈来愈殖民地化。
• 二十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从鲁迅开始。 •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思索,主要着眼于对处于新旧文
化和时代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处境的揭示, 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 • 《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 《狂人日记》 • 《孔乙己》 《白光》 • 《肥皂》 《高老夫子》 • 《头发的故事》 《在酒楼上》《孤独者》 • 《伤逝》等
•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王蒙 • 80 ’S末—90 ’S,着重表现知识分子在世俗欲望支配下的
精神委顿与人性迷失,其身份认同与道德认同又一次陷入尴 尬。 • 新写实小说 • 杨绛《洗澡》 贾平凹《废都》
二、彷徨在叛逃与皈依之间:
——《在酒楼上》讲读
关键词
• 吕纬甫 “我” • 复调小说 • 还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 • 鲁迅小说的多重意蕴
“人”的发现
• 先驱者们在目睹着一系列的失败和血的教训之后,
终于悟出了一个真理:“立国”先要“立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国人 解放思想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且对于更新国人思
想观念、加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
作用——唤醒了“‘人’的自觉”。
“人”的自觉
• “人”的自觉,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个性 解放思想把人从内、外两个层面解放了出来:
•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了科举时代的读书 人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他通过艺术实践探讨了 他们的思想历程,展现了他们的内心矛盾,对他们 身上的局限进行了深刻的解剖。
• 封建思想和礼教的代表:丁举人(《孔乙己》)、 鲁四老爷(《高 老夫子》中的高尔础,是历史的喜剧人物;
• 残酷的现实生活已将他的灵魂挤扁了,他无力继续 为自己过去的理想而奋斗,只能凄苦地自嘲象一只 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 唐消沉中无辜销磨着生命。”
• 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 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我”
• “我”是一个“漂泊者”,仍然怀着年轻时的梦 想,还在追寻。
•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 《孔乙己》和《白光》;
•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 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 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 物:
•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
• 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 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 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 被成功改造的知识分子成为时代的英雄——《青春之 歌》《红豆》
• 除此之外,几乎均为反面人物或被批判的对象:萧 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
•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我是个学生 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 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 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 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 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 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 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 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 农民做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 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 阶级变到了一个阶级。”
• 一方面,把中国人从等级森严的封建桎梏中解放了 出来,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捍卫人的尊 严,使自由、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 另一方面,自觉引进西方的自然人性论,热情讴歌 人的情欲,公开反对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存天 理,灭人欲”的封建理学观念,全面回归人的真正 内涵。
• 五四时期,在“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下,“启 蒙”成为主流话语。知识 分子题材小说着重凸显启 蒙的象征——知识分子张 扬个性,反叛传统,努力 改造社会的人格精神,同 时关注他们背负着历史的 重负在时代洪流中因屡遭 失败而困惑彷徨的现实处 境。
• 然而:“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 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 的。”(《坟·娜拉走后怎样》)
• 于是,在现实面前,吕纬甫忘却了梦想,心恢意懒, 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只在做一些无聊的事:“敷 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诗云”混日子, 心安理得地干着为早夭的小弟迁葬和给一个船家女 儿送剪绒花等无聊的事情。
因此四处奔波,却苦 于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 乡,但南来又只能算 一个客子”。
吕纬甫与“我”
• 吕纬甫与“我”从同一个原点出发,但命运不同。 • “我”仍在做梦,仍在走,在追寻,在漂泊 • 而吕纬甫现实生活的逼压下,已不再做梦,回到了
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大地的“坚守者”, 他关注的,他所能做的,是家族、邻里生活中琐细 的,却不得不做的小事情——妥协。 •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吕纬甫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获 得了普通人生活中固有的浓浓的人情味,但却仍然 不能摆脱‘旧日的梦“的蛊惑,为自己“绕了一点 小圈子”又“飞回来了”而感到内疚。
• 在抗战及其后的时间里,知识分子成了一个社会 处境十分尴尬的群体,一方面,民族独立与解放 的伟业迫切需要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担当重 任,另一方面,历史的基因却使知识分子人性本 质中脆弱、虚伪的一面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暴露无 遗。
• 丁玲《在医院中》启蒙者的质疑 • 钱钟书《围城》
• 我觉得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 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 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
第二专题 知识分子小说
田焱 二零一五年九月
• 何为“知识分子”
• 主题嬗变

• 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

• 《》

• 《》
•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五四以来现代 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启蒙主义。几 乎每部小说, 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 是社会变革的介入者,通常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 启蒙的对象自然是中国人的主体,也就是农民,而 用来启蒙的工具,则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和知识。
• 《沉沦》 《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虽唱响着个性
解放的主曲,不免仍是一位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 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30年代,在时代大潮下,知识分子走向了 社会革命,知识分子小说主要表现他们在 革命历程中“幻灭”、“动摇”、“追求” 的艰难而曲折的心路历程。
• 这是一个双向的困惑产生的双向审视: • 对于无所归宿的“漂泊者”的“我”,吕纬甫叙
述中表露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眷恋之情,使“我” 动容; • 而面对还在做梦的“我”,“坚守者”吕纬甫却 看清了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因而自惭形 秽。
• 研究者一般把文中的“我”看作鲁迅,主人公吕纬 甫被视为一个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其实吕纬 甫也是鲁迅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与 “吕纬甫”代表着鲁迅灵魂中的两个自我。
• 鲁迅、郁达夫 • 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真实地展示了自清
末到五四后中国三代知识分子的灵魂和心路历程: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 • 鲁迅笔下的三代知识分子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是封 建制度的叛逆者,是五四时代的觉醒者,却又都演 绎着一幕幕悲剧。他们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更是时 代的。 • 先驱者与看客
一、何为知识分子?
•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 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 化条件下产生的。
•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 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
• 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 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 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 “中产阶级”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