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岳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岳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在尧舜禹时代,太岳、四岳部落人口繁衍很快,分布在吴岳(今陕西陇县岳山)和渭水沿岸。

后来,部分族人迁徙到山西汾水、浍水和涑水流域。

商朝时期,岳人与商朝有过来往。

商末周初,属于吕国的四岳部落,因为吕国被改封,跟随吕国迁徙到山东营丘。

另有一部分人南迁到河南嵩山,但仍有部分族人留在山西境内。

在山东的岳姓人,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

山阳是汉朝设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如今的岳姓人,祖根大多在山阳,山阳成为岳姓人的主要郡望和堂名。

秦汉前后,岳姓人仍在山阳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有名可查的岳姓人叫岳身,曾任赵国左库冶铸作坊的工师。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人开始外迁到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邺郡郡望。

南朝梁国梁武帝萧衍时期,手下有一对父子尚书岳贞、岳灼,他们曾在今河北涉县西岗村(原名岳岗村)建立过岳尚书城。

宋元时期,岳飞后裔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宋朝,岳姓仍是一个小姓,人口大约有2万,主要分布在湖南、甘肃、河南。

湖南是岳姓第一大省,有8000多人。

靖康之难后,原本住在北方的岳姓人为躲避战乱,取道安徽,渡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或从河南徙奔到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

岳飞家族世系后周时期,有一对叫岳休、岳彦真的父子,先后出任博州(今山东聊城)节度使。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聊城岳家逐渐平民化。

淳化3年(992年),黄河决口,聊城全城被洪水冲毁,岳家家产几乎损失殆尽,进一步加速了他们进入社会底层的步伐,但岳家习文尚武的家风一直传承了下来。

岳休的第五代后裔岳涣,到河南汤阴任职令使(县令手下的办事官员,职位不高)。

岳涣退休后,定居在了汤阴。

岳涣有两个儿子:岳成、岳德,岳成一家迁徙到了汤阴。

岳成的儿子叫岳立,岳立的儿子叫岳和。

岳和已是一个彻底的农民了。

岳和有两个儿子:岳飞、岳翔(又作岳翻,有学者认为他是岳飞的堂弟)。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20岁那年,岳飞从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岳飞的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在此不用多说。

岳飞有五子一女: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霭(霆)、岳安娘。

另有一种说法,说是岳飞还有一个女儿叫岳银瓶。

岳飞遇害后,岳银瓶鸣冤未果,抱着银瓶投井而死,时年13岁,世称“银瓶小姐”。

岳飞遇害,对家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当时岳雷16岁、岳霖12岁、岳震7岁、岳霭3岁。

宋高宗赵构下旨,“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

”那些从北方聚集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岳姓家族成员,遭遇巨变后,四散逃离,有的甚至不敢姓岳而改作他姓。

关于岳震、岳霆两人,有一个比较曲折的传说。

岳飞被害后,家人看到两人年龄尚小,为保住岳飞血脉,叫人带着他们渡过长江,隐居在对岸的黄梅县。

因岳飞被封为鄂王,遂改姓为鄂。

直到后来岳飞被平反后,才恢复岳姓。

这个故事,现在被考证为编造的,不足为信。

岳飞遇害后20年,即绍兴31年(1161年),赵构“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于是飞妻李氏与其子霖等皆得生还焉。

”岳飞前妻刘氏所生的岳云、岳雷两房后裔,由岳云的夫人巩氏率领,迁移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在城内北里厢居住。

第二年,赵构退休,当上太上皇,赵眘继位为宋孝宗。

赵构授意赵眘:“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

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赵眘是真心实意地为岳飞平反,他在位的26年及以后的宋光宗赵惇、宋理宗赵昀,又多次对岳飞及其后裔进行封赐与追封,整整持续了100年。

岳飞驻军鄂州时,在江州购置了家产,“有宅一区,聚家族之北来者,有田数顷,尽以赡守家者”,准备功成身退后,在江州养老。

岳飞母亲姚氏在江州去世,那里成了岳氏宗族的聚居地,出现了岳家市的新地名。

岳飞被平反后,岳氏家族从潭州、岭南等地回归江州聚居。

“时朝廷还岳飞家赀产,多在九江,岁久业数易主,吏缘为奸。

”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搜剔隐匿,尽还岳氏”。

“计田7顷88亩1角1步,地11顷96亩3角,水磨5所,房廊草瓦屋498间。

”由此,岳飞后裔开始了迅速繁衍。

岳飞后裔五支系岳飞的5个儿子的后裔,在岳姓家族内部被称为五支系,也就是五房。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与岳飞一同遇害,年仅23岁。

宋孝宗赵眘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时,岳云附葬杭州西湖栖霞岭下。

宋理宗赵昀加封他为继忠侯。

岳云有两子一女:岳甫、岳申、岳大娘。

岳飞被平反后,岳甫最初住在杭州钱塘,为岳飞、岳云守墓。

后来因任职离开杭州,晚年又回到杭州定居。

岳甫有7个儿子:岳觐、岳觌、岳岘,岳规、岳靓、岳涀、岳观。

岳云的后裔,大致分布在今浙江杭州、湖南益阳、北京通州等地。

岳雷是岳飞的二儿子,岳飞被害后,随同母亲被发配流放到岭南。

岳雷晚年住在江苏丹阳,死后葬在丹阳鹤迹寺岳雷坟,被追封为绍忠侯。

另有一种说法,说岳雷在被遣送到广东惠州拘管后,没等到父兄平反,就含恨去世。

岳雷有四子二女:岳经、岳纬、岳纲、岳纪,岳二娘、岳三娘。

岳雷后裔大致分布在今福建漳州、河南安邱、河北大名、山东东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岳霖是岳飞的三儿子,岳飞昭雪后,从江州迁徙到江苏宜兴唐门村。

隆兴元年(1163年),岳霖把父亲的衣冠葬在唐门桥。

岳霖晚年广泛搜集岳飞遗文,准备修编成书。

但还没完稿就病逝了,被追封为缵忠侯。

岳霖葬在唐门村,在岳飞衣冠冢北边。

岳霖有三子一女:岳琮、岳琛、岳珂,岳璎。

岳霖后裔人丁兴旺、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布世界各地。

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宜兴、睢宁,山东嘉祥、微山、梁山,河南汤阴,安徽砀山,山西介休,江西南昌等地。

岳震是岳飞的四儿子,死后被加封为缉忠侯,葬在湖北黄梅县苦竹乡杨梅岑村老树坡山上,现今为黄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震有六子:岳瓒、岳琯、岳玭、岳琚、岳踌、岳璇。

岳震后裔主要分布在在今四川南江,重庆忠县,湖南常德、石门,河南太康、云南昭通等地。

岳霆是岳飞的五儿子,原本叫岳霭,宋孝宗给他赐名岳霆,死后被追封为续忠侯,葬在黄梅县苦竹乡杨梅岑村老树坡山上,与岳震合墓。

岳霆有3个儿子:岳蹯、岳与、岳琨。

岳霆后裔分布在今安徽阜阳和凤台,河南获嘉、遂川、修武、原阳,山西洪桐、湖北黄梅以及朝鲜、韩国等地。

岳飞的后裔以四川、山东、安徽、湖南、河南等地最为集中。

中国台湾和加拿大、美国、韩国、朝鲜等地,也有一些岳飞的后人。

岳飞后裔分衍发展在岳飞的孙辈中,成就最大、最为知名的是岳珂,他是岳霖的三儿子,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岳珂15岁中举,22岁中进士。

岳霖临终前,希望岳珂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岳珂牢记父亲遗嘱,一心要了却父亲为爷爷鸣冤的遗愿。

他一边做官,一边整理岳霖留下的遗稿,继续搜集岳飞的资料。

他编撰成《金陀粹编》28卷和《金陀粹续编》30卷,成为后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岳震的三儿子岳玭,有3个儿子:岳覕、岳觉、岳良,岳覕有两个儿子:岳遒、岳滨,岳遒的一个孙子叫岳之正,是宋理宗时的贡士,先是出任四川蓬州(今蓬安)的判官,后来迁任仪陇知事兼利州路兵马铃辖,再后来出任南江县令,政绩突出,被封为保义郎。

岳之正在南江任上干了9年后去世,享年63岁。

岳之正的后人和亲属在南江花树坪置业定居下来,岳之正成为南江岳姓的始祖。

岳之正家族繁衍茂盛,发展至今大约有15万人,并分播到附近市县。

南宋末年,朝政腐败,外敌压境,岳飞后裔优厚而平静的生活被打乱。

住在江州的岳姓族人,为躲避蒙元政权的迫害,被迫外迁他地。

1271年,在山东武定府利津县任县令的岳雷后裔岳中景,与父亲岳菘(武举出身,时任山东武定府惠民县千总)一起守黄河抗击元兵。

因元兵临近,难民蜂拥进入利津,岳中景误以为是元兵侵犯,判断失误,误伤难民,由此被人控告到宰相贾似道那里。

为躲避迫害,岳中景逃到四川龙安府(今江油)一个叫菜子园的小山村隐居,改名为乐京。

岳中景在江油隐居时,和夫人李氏生了两个儿子:岳渎宣、岳几宣。

岳渎宣迁居到通江岳家坝,岳几宣迁徙到剑阁县下寺镇。

此后,通江和剑阁的岳姓人恢复岳姓,岳中景成为通江和剑阁岳姓的入川始祖。

明清时期,四川南江的岳姓人才辈出明朝初期,原本住在山西的岳姓人,被分迁到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明中叶以后,住在沿海的岳姓人,有的到了台湾,有的远赴东南亚。

明朝时期,全国岳姓人大约有6万人,大都聚居在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其次分布在浙江、河北和四川等地。

当时陕西是岳姓第一大省,岳姓人分布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中西部,四川有了相当人口数量的岳姓人。

岳姓人口在明朝得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明政府对岳飞的褒扬和崇祀。

洪武20年(1387年),岳飞被列入历代名臣崇祀历代帝王庙;1388年,朱元璋核定历代名臣37人,其中就包括岳飞;后来,岳飞被追封为“三界靖魔大帝”,与关羽同祀;景泰元年(1450年),侍讲学士徐友贞奏准在汤阴岳飞故里立庙,与杭州钱塘岳飞庙一样的体制;1451年,岳飞庙被赐“精忠之庙”。

此外,全国各地,也都纷纷兴建岳飞庙。

岳姓人在如此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前,纷纷走上了历史舞台。

明朝中期,岳姓人中,出了一个以廉正著名的大臣,叫岳正,也是一个书画家。

岳正是顺天府漷县(今北京通州)人,出身于武职世家。

他一生爱憎分明,忠直敢谏,主张正义,执政为民。

正统13年(1448年),岳正进京参加会试,考中第一名,在廷试中获得第三名,也就是俗称的探花。

按惯例,他被分配到翰林院,做负责编纂记述的编修官。

1457年,岳正升为翰林院修撰官,后来以修撰官身份进入内阁。

才入内阁28天,岳正在向明英宗谏言时,因过于激动,口水溅到了明英宗的龙袍上。

有人劝他锋芒不要太过了,等得到信任后再去谏言也不迟。

岳正不以为然地说:“皇上如此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皇上对我的希望啊!”当时的权臣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因拥立明英宗复辟而居功自傲,恣意妄为。

岳正一心想除奸荐正,抓住承天门因雷击失火一事的契机,直言上书明英宗,陈述当时朝廷存在的重大问题,暗示石亨将要作乱,叫明英宗引起警惕。

石亨、曹吉祥奋起反击,指责岳正居心不良,诽谤讽刺皇帝。

明英宗听进了二人的话,把岳正贬到广东钦州做同知(相当于是副知府)。

上任前,岳正回老家与母亲告别,被尚书陈汝言诬陷说曾夺占了公主皇庄的土地。

明英宗下令把岳正打入大牢,流放到甘肃肃州去戍边。

天顺4年(1460年),石亨被诛。

第二年,曹吉祥因叛乱被杀。

在大学士李贤的游说下,岳正被释放回家做平民。

天顺8年(1464年),明英宗驾崩,明宪宗朱见琛继位。

御史吕洪等请求朝廷恢复岳正的官职,李贤却安排岳正到南京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

岳正满以为会回到朝廷,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心里有些不高兴。

忌恨岳正的小人,趁机伪冒岳正的名字,写了一封弹劾李贤的书,李贤遂对岳正有些不爽。

成化元年(1465年),在李贤的推动下,明宪宗把岳正贬到兴化当知府。

岳正到任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修筑河堤疏通河道,使数千顷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第二把火是反腐倡廉,节约政府机关开支,缩减浮费;第三把火是整顿预备仓,防止囤积居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