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刑法思考

“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刑法思考

“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刑法思考姓 名: 谢瑞狮、张榆培、陈平、关德民、黄均亮学 号: 06250701158、06250701125、06250701117、 06250701164、 06250701162专 业: 法学院 系: 法学院指导老师: 刘薇、陈建清、赖丹[摘要] “人肉引擎”已成为目前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但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侵犯个人隐私权、引发网络暴力等的社会问题。

一些人肉搜索案已经侵犯了民法及其它法律相关的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比照国外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纳入刑法范畴。

我国宪法上已经有相关的规定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我们可以依照宪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刑法条文以确保对隐私权的保护,所以将人肉搜索纳入刑法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人肉搜索 刑法 隐私权 法律思考目 录一、引子 (1)1.什么是人肉搜索 (1)2.人肉搜索的特点 (7)二、由人肉搜索所引发的个人“隐私权”的刑法性思考 (8)(一) 隐私权的含意 (9)(二)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其刑法保护的社会意义 (10)1.我国现今法律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10)2.从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社会意义思考将“人肉搜索”纳入刑法 (11)三、从国内国外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探讨对隐私权的保护手段 (14)四、以刑法规范“人肉搜索”的必要性 (15)五、研究“人肉搜索”写入刑法的可行性 (18)(一)上位法指导下的下位法的修改 (18)(二)“法”与“罚”之间的相融 (19)结语 (20)六.将人肉搜索规定为犯罪的具构想 (21)参考文献 (25)“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刑法思考姓名:谢瑞狮、张榆培、陈平、关德民、黄均亮学号:06250701158、06250701125、06250701117、06250701164、06250701162班级:06级法学(1)班一、引子在当今的各大网络论坛上,有一句话开始流行: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听起来不由让人惊奇又好奇,人肉引擎的盛行,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法律问题,引来了众多的争议。

侵犯他人隐私,引发网络暴力,是人们对它的最大指控。

人肉引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我们对我国刑法关于隐私权的立法领域的思考,那什么是人肉引擎?它从何而来?为了什么目的而存在?(一) 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引擎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

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听起来“人肉搜索”是很好的东西不是吗?让我们看一个案例: 2006年2月28日,“虐猫事件”发生,有网民在网上贴出极其残忍的虐猫视频,挑战绝大多数网民的道德底线。

○1“通缉”虐猫嫌疑人的“人肉搜索”终于第二次重出江湖。

彼时,被激怒了的网民通过人格分析、私人信息比对和发出通缉令等手段,短短六天之内即将发布虐猫视频的三个嫌疑人锁定,在彰显网络搜索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将“人肉搜索”上升到了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事件,并第一次拉开了虚拟世界极大影响“被通缉者”现实工作、生活秩序的大幕。

可见“人肉搜索”作用真的很大。

让我们再看另一个在网络上的著名案件:“死亡博客”。

○22007年底,姜岩跳楼身亡。

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客”中,将原因归咎为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

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

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

王菲由于不堪压力,起诉相关的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社区3家网站,要求赔偿7.5万元损失及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家被告网站则认为,相关个人信息由网民发布,网站不应担责,拒绝赔偿。

此案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那么,让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个让人又爱又痛的“人肉搜索“到底是何方神圣?据了解,“人肉搜索”引擎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的一个”猫扑”论坛。

跟很多论坛一样,”猫扑”上面也经常有人问这样那样的问题。

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Mp,问问题的人往往会用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虽然Mp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醉心于挣取更多的Mp。

那些惯于通过回答问题挣取Mp的人,在“猫扑”一般叫做“赏金猎人”。

当有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发贴并许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

很快,就会有“赏金猎人”看到这个贴子,他们就会去用搜索引擎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答案回在帖子里面邀功。

最后,提问题的人得到了答案,“赏金猎人”得到了Mp,皆大欢喜。

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的机制。

○3“人肉搜索”成了热门的网络话题,作用如何,众说纷纭。

使用“人肉搜索引擎”的用户不需要担心分词不准确,不用担心电脑错误的理解了你的话,不用担心搜索引擎收录范围不同造成的风险,甚至不需要学习搜索引擎怎么用,而且答案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搜索引擎所能找到的信息,用户可以轻易的发现,不管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不管是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资料已经源源不断出来了。

本来,网络的发展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网络上的内容也难于达到皆大欢喜,有关“人肉搜索“的一切也是如此。

但是当前的状况却是“人肉搜索”这一新兴的事物已经愈演愈烈。

它带来的负面的东西也已经越来越让人感到害怕。

(二) 人肉搜索的特点(1)我们必须承认法律不是万能的!而且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给社会上投机取巧分子规避法律法规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法律空隙来获取非法的利益,而现实中的法律无法制裁他们。

这时候,人肉搜索就可以发挥其本身的特性,把它的触角伸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不法分子的行为曝光在普通人民大众的眼皮下,让他们接受人民的监督与裁判。

(2)人肉搜索具有高效率和细致性。

行政机关的效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如何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世界各国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比行政机关,人肉搜索有着非常快捷的速度。

“有时,人肉搜索比公安破案还快。

”有人说,网民将涉嫌违法、违纪或者道德上存在严重问题的人或事件以及相关信息公布在网上,由网民们自行评判,如果行使得当,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最典型的莫过于“周老虎”事件。

(3)人民大众有非常高的参与人肉搜索的热情。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都非常大,很多人都会从现实生活以外的虚拟世界种寻求放松,人肉搜索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娱乐与放松的方式。

无论是“周老虎”事件还是“踩猫事件”都离不开广大网民的热情支持。

二、由人肉搜索引发的对个人“隐私权”的刑法性思考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那就是中国新闻网2008年08月26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立法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责!报道指出:“网上通缉已经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人肉搜索”自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中间,可以说是一个边缘产物。

○4这则新闻可以让我们看出很多的信息,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人肉搜索”与我国法律之间关系的思考---“人肉搜索”在众多人看来侵犯到了民众的隐私权,如何规范其实用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

(一) 隐私权的含义何谓“隐私”,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悉的秘密,主要包括三部分:个人私事、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 。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在一个多世纪前开创性提出的,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大部分人认为,隐私权包括私人生活秘密、私生活空间以及私生活的安宁状态等内容,作者结合隐私权的发展,将隐私权的上述内容在文中做了具体探讨,并在文中对隐私权的限制、义务人所承担的相关保密义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5 随着法律日臻完善,人们的权利得到越发细致的关怀,实现了隐私到隐私权这一质的飞跃。

从隐私到隐私权,是对人们的权利由道德引导向法律规制过渡的结果。

对于隐私权,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一)隐私权的主体是公民即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是隐私权的主体,有人主张法人等组织也享有隐私权,那是误解了隐私的本质概念,把商业秘密与隐私混淆了,因为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权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

反之,如果将法人或其他组织也赋予隐私权,不利于社会群众、有关部门对他们的监督、质询,所以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

(二)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等不与公共利益、社会群体利益相关的活动等。

(三)隐私权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隐私权的保护,当涉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在一定范围内不得为隐私,如涉嫌贪污、受贿等财产犯罪的,个人的财产、收入状况就必须接受调查;婚外性关系涉嫌破坏婚姻家庭罪,破坏军婚罪等犯罪时,也必须接受调查;当进行征兵、招聘模特、特殊招工等活动时,个人身体状况、阴私器官等则必须接受检查,等等这些情况下个人隐私就与公共利益有关 。

○6(二)我国现今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其刑法保护的社会意义从对“人肉搜索”引擎的是非功争议中,我们再一次提出了对个人隐私权的刑法保护。

我们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引擎的巨大作用,但如何使其更好更有效的在合法合理的规范环境下为我们的社会大众所使用,就不禁使我们共同关注于立法上的可行性修改,提出对个人“隐私权”的进一步保护。

1、我国现今法律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如前所述,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由于隐私权保护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现今世界各国法制发展趋势表明,隐私权正在成为一种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提及隐私权字眼的明文条款。

在我国目前法学家讨论中有一种盛行的看法: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