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试论“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摘要】人肉搜索是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搜索方式,其本质上是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折射。

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于众多网友的参与,人肉搜索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框架,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另一方面,有些人利用人肉搜索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甚至揭露他人隐私为乐,演变成了网络暴力,给人生活带来毁灭性打击。

而我国的法律目前对此类行为亦缺乏系统的法律监管机制,因此探讨人肉搜索中隐私权保护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法律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下“人肉搜索”掀起一股新兴的浪潮。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搜索方式,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一般认为“人肉搜索”的优势在于它开创了一种网络平台应用的新模式,在对官员、政府的网络监督与网络问权等提供了新途径、揭露人性丑恶面,发挥道德谴责作用、规范社会道德、运用于网络通缉提高办案效率等发挥作用,让其一出现便受到广大公民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作为一个由网民自发衍生的新生事物,从实质而言是挖掘社会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直至看到事件的实质,因此,它不可避免的与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而其中最为争议的问题莫过于由“人肉搜索”引发的对公民隐私权侵犯的问题。

一、“人肉搜索”含义
“人肉搜索”根据百度为其下的定义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变传统的网络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之所以说其为人性化的搜索,通常是因为网民自己想搜索的某东西却搜不到而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性。

人肉搜索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为它与百度,google等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不同,更多的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

二、“人肉搜索”的特征
人肉搜索之所以渐渐兴起,逐渐对公民的隐私权问题构成威胁的社会影响日益强化,与其自身特征是具有不可分性,观看国内这些年形形色色的“人肉搜索”事件并不难发现,“人肉搜索”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速度快
毋庸置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引擎,它的一系列过程便是从挖掘信息到传递信息到整合信息再到公开发布信息的过程,人肉搜索的传播性还在于其传播扩散的速度。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就是庞大的关系网,任何芝麻绿豆的小事置于网络之上就可以迅速传开,弄得家喻户晓。

由于网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因此在“人肉搜索”下,当事人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隐私在内都会被
挖掘而出,暴晒在公众之下。

(二)极强的群体性
群体行为一般具有自发性、短暂性、非常规性,“人肉搜索”具有典型的群体性。

网民的行为并非有组织的,通常是根据事件而自己做出憎恨或抨击的判断,当然其中也不乏有随波逐流的现象。

所以通常情况下,网民对刚报道出来的一件事,就会通过“人肉搜索”进行调查以便了解事件发生的双方当事人的相关信息,鄙恶扬善,充满较强的狂热。

或抨击,或谩骂,或同情弱者,打抱不平,而后又会吸引更多的庞大群体纷纷加入其中,各抒己见。

三、“人肉搜索”下的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人肉搜索”发展至今,饱受争议。

不能否认“人肉搜索”带给的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和表达言论自由权、对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帮助等等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其与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隐私权问题产生冲突。

“人肉搜索”在很多时候都是对“人”信息的搜索,较过度的个人信息公开化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甚至扰乱公民正常生活,给公民精神、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另外,错误的“人肉搜索”更是给当事人造成极度恶劣影响,带来不可磨灭的打击。

(一)建立健全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受传统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的影响,重集体、轻个人,重义务、轻权利的思想是与以个人本位、权利本位为基础的隐私权
是相抵触的,我国传统的部门法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是不成体系。

因此,对当前我国国内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对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的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与调整,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并且要强化各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可以建议制定专门的法律比如《隐私权保护法》、《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通过不断完善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解决公民隐私权受侵犯问题。

(二)区别对待公众人物与一般公民的隐私权范围
公众人物就是被群众所关注其言行举止并加以评论的一个群体,通常是指明星或者官员。

由于这类人群主体的特殊性,他们掌握较一般公民更多的政治和媒体资源,因此有必要在个人利益上做出部分牺牲。

因此,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区别对待公众人物与一般公民的隐私权范围。

对公众人物进行一定程度的“人肉搜索”并不侵犯其隐私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必须的;而对于一般公民的该类信息则属于个人权利保护的一部分,未经允许不准公布,更不用说去积极地进行“人肉搜索”,否则就构成侵权行为。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一般公民的人肉搜索有限度,对公众人物的人肉搜索也应当不能无限扩大化。

目前,“人肉搜索”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冲突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其
积极的一面,毕竟,它更多发挥的是舆论监督作用,而且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法制的持续健全,相信“人肉搜索”必将逐渐被合理利用,逐渐缩小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比例,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见“百度百科”,[eb/ol]. http:
///view/542894.htm.
[2]/5409866/36113129.html?jump=1. [eb/ol].
[3]/050815/1015/2eeed.html. [eb/o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