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兽医发展史

中国兽医发展史


一、起源
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在开始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便开始了对家畜疾病的斗争。火 和石器、骨器被应用于战胜人畜的疾病,导致了温热疗法、针灸术以及其他外治 法的起源。
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砭(biān)石(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 ),经鉴定就具有切割脓疡和针刺两种性能。
中国在原始社会已出现家畜圈养。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而且说明当时也已有了一定的关于家畜卫生防护的知识。
二、早期发展
中国兽医技术的早期发展与马以及猪、羊等家畜的用途日受重视有关。 殷商时因马已用于拉车和骑射而开始注意马病。如甲骨文中便有“贞
多马亚,其僫(有)”等字句,其中“亚”读为“恶”,是马有疫病的 卜辞。 有人畜通用的病名,如(体内寄生虫)、(齿病)等 当时猪圈、羊牢、马厩(mǎ jiù)的出现,反映了对家畜护养的进步。
四、奠基时期
中兽医学理论基础:
河南方城汉墓中出土有“拒龙 阉牛图”,说明中国在1800多 年前已有牛的“走骟”(shàn) 法(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
四、奠基时期
中兽医学理论基础:
南北朝时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有羊的剩法,即羊的无血去势法 汉代已知用革制的马鞋进行护蹄和为马削蹄 《汉书·艺文志》载有《相六畜》三十八卷,同时还出现《马经》和《牛
第三讲 中国兽医发展简史
概述
• 中国兽医学在历史上曾对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对一些国家兽医学的发展 产生过影响。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源 2. 早期发展 3. 西周到春秋:中国兽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4. 奠基时期: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兽医学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5.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汉代以后,中国兽医学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体系 6. 中国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 7. 宋、元时期:中国兽医又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 8. 衰落时期:宋、元以后,中国兽医学由盛极而趋衰落 9. 20世纪以来:西兽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以前
四、奠基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兽医 学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战国时期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 马医
有关家畜疾病的记载: “牛疡”(yáng) “羸牛”(léi)(指瘦弱牛) “马肘溃”(kuì) “马膝折” “马蝱”(méng)
四、奠基时期
《晏子春秋》有马中暑的记述,说:“大暑 而疾驰,甚(重)者马死,薄(轻)者马伤”
《庄子》所载“络马首、穿牛鼻”,说明当 时已有穿牛鼻绳的技术
四、奠基时期
中兽医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为中国兽医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中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药学专著,其中提到的“牛扁(药名) 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柳叶主马疥痂疮”、“梓叶擣(dǎo)(捣)傅 (敷)猪疮”(chuāng)、“桐花主傅(敷)猪疮”等,都是关于兽用药 物功效的记述。
三、从西周到春秋
有以下疾病名称
出现肉品检验专业人员:
“瘈狗”(zhì gǒu)指狂犬)
《周礼》中还有“内饔(nèi yōng)
“瘯蠡”(cù lí)(指家畜疥癣)
(借指宫廷中的膳食)……辨(肉)腥
“玄黄”(指马黄病极而变色)
(xīng)、臊(sāo)、膻(shān)、
“瘏”(tú)(指马疲不能行进之病) 香之不可食者”等记载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的畜牧兽医专卷,载 有家畜26种疾病的48种疗法,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术已达 到较高水平。如: 掏结术 削蹄法(治漏蹄) 猪羊的阉割术 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措施
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兽医学专著大量涌现,如:
梁代——《伯乐疗马经》 隋代——《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疗马方》一卷
四、奠基时期
中兽医学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著。充实与发展了前人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可 为兽医临证所借鉴。
汉简中已记载有兽医方剂,并开始把药作成丸剂给马内服 汉代将铁制的九针(镵chán针 、员针、鍉chí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
长针和大针)、金针和银针用于针灸,并有针药配合治疗兽病的记载
唐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兽医学也有很大发展,如:
西藏有《论马宝珠》和《医马论》等著作 新疆出现《牛医方》等。
七、中国兽医的进一步创新和提高
宋、元时期,中国兽医又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 宋代曾设置“收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并
《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 《俞极撰·治马经》三卷 《治马经图》二卷 《马经孔穴图》一卷 《杂撰马经》一卷 《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及目一卷
六、中国的兽医教育
中国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 唐神龙年间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
生一百人” 唐贞元时,日本兽医平仲国等到中国留学 唐开成年间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对于中国兽医学的理论
经》;除《马医》外,还出现“牛医”等
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汉代以后,中国兽医学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 成体系
晋代名医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治六畜诸病方, 其中有关于马驴十几种病的疗法,如用:
黄丹术治“脊疮” 灸熨(yùn)术治“马羯骨胀” “直肠入手”术治“胞转” 指出疥癣有虫
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家,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 是“豕”(shǐ),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 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三、从西周到春秋
据《周礼·天官》记载:
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 有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 有“豮”(fén)(指去势的公猪)和“攻特”(指马去势)等去势术
及诊疗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
六、中国的兽医教育
为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唐代还制定了有关畜牧兽医的法 规,如:
唐律规定“诸乘官畜产,而脊破领穿、疮三寸,笞二十”,以及 “……伤重五日内死者,从杀罪”等
唐高宗时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可称是中国古代 较完备的一部人畜通用药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