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之我见

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之我见

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之我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提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启迪学生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功能。

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往往是教师提问新颖别致、学生喜闻乐答。

所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我们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意思不明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然而本人却发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或者听其他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因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不知所云,发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问题的难易很关键,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

反之,则会造成思维的障碍。

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等无效的问题,有的已成了口头禅。

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地球是行星吗?等等。

这类问题是
属于单纯性判断,没有太多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再比如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另外问题必须有强的针对性,直接指向预期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宜随意提问。

3.问题时效不强
从自己上课或者所听的课中,发现教师对问题的时效性重视不够,无意中设置障碍,兜圈子,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一是问题超前,学生无须思考。

二是问题滞后,学生无须思考。

三是缺少候答时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4.问题的艺术性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既是一门比较有趣的课但是同时也是一门
比较抽象、难学的学科。

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思考。

然而,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背书一般,把备课笔记上的问题一一抛给学生。

这样的科学课,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根据课堂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教师有必要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提问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反思和探索,寻求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诱导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问策略。

二、有效提问的建议
1.有目标的提问
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回答及回答问题的水平。

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进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

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要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难度适中的提问
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着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威;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

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问题难易的“度”。

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3.针对性的提问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好、中、差。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
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

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
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

4.引导性的提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此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阶而上,逐步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些不经思考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

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
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程标准,目中有班级情况,
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课堂提问实施效果分析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笔者欣喜地发现班中的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且思考问题具有严谨性、针对性、层次性及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经过二年半的培养,学生喜欢上了科学课,在课上积,乐于发表自己的思想及见解,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问题不同进行提问。

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类型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又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让我们把这样的星星之火充分点燃,让它以燎原之势在我们的科学课堂里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