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概述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一)心源性原因
1.冠状动脉病变
2.心肌病变
3.主动脉疾病
(二)非心源性原因
1.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3.药物中毒或过敏
4.电击,雷击或溺水。
5.麻醉和手术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室颤):常见。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
心电图表现:QRS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心室静止,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
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二)诊断
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第二节心肺脑复苏
若能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8分钟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
一。
基础生命支持
BLS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
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
包括畅通呼吸道A。
人工呼吸B,建立有效循环C。
2010改为CAB。
(一)判断并其启动EMSS
1.判断病人反应:轻拍重喊。
如病人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切勿轻易搬动,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
对有脊髓损伤的病人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2.监测循环体征:检查颈动脉搏动。
一岁以下婴儿触肱动脉。
3.启动EMSS
(二)病人体位
复苏体位,恢复体位。
(三)开放气道
病人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使咽喉部阻塞。
舌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
无颈部创伤,采用仰头抬法开放气道。
方法:仰面举颌法:成人90度,儿童60度。
婴儿30度。
托颌法。
(四)呼吸支持
人工呼吸: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进入或排除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
正常人呼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16%-18%的氧。
(1)口对口人工呼吸:要保持气道通畅,捏住病人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病人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
急救频率:10-12次/分,婴儿20次/分,8岁以下的儿童15次/分.
(2)口对鼻人工呼吸
(五)循环支持
1.心前区锤击
方法:右手松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病人胸壁,以距离胸壁20-25CM高度,垂直向下锤击心前区,即胸骨下端。
锤击一两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
2.胸外心脏按压-----心泵机制,胸泵机制
方法: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即胸部正中、两乳头之间,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按压深度:至少5cm,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按压/通气=30:2
频率:至少100次/分,每2分钟1次更换人员,避免按压者疲劳或按压质量与频率的下降
有效指标: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及肱动脉收缩压》60mmhg。
有知觉反射,呻吟或出现自主呼吸。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一)明确诊断
(二)控制气道
1.口咽气道
2.鼻咽气道
3.辅助气道
4.气管插管
5.环甲膜穿刺
6.气管造口术。
(三)氧疗和人工通气
1.简易呼吸器法:呼吸囊,面罩给氧。
2.机械人工呼吸和机械人工循环。
(四)开胸心脏挤压
(五)药物治疗
目的:1.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增强心肌收缩力。
2.提高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量和脑血流量。
3.纠正酸血症或电解质失衡,使其他血管活性药物更能发挥效应。
4.降低粗颤阈值,为除颤创造条件,同时防止室颤的发生。
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必须建立可靠地静脉输液通道。
2.气道给药:剂量为静脉的2-3倍。
维持作用时间为静脉的2-5倍。
3.心内注射给药
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首选药 1.0Mg,3-5分钟给药一次。
可以静脉和气管内给药。
2.阿托品 M胆碱受体阻断剂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首剂1.0mg静脉,在3-5分钟内重复给药。
至总量0.04Mg/kg体重。
可以静脉和气管内给药。
3.利多卡因适用于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后仍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者。
剂量:初量1.0-1.5Mg/kg静脉注,30秒至1分钟注完。
无效则每5-10分钟静注0.5-0.75Mg/kg。
总量不可超过200-300Mg。
可以静脉和气管内给药。
4.碳酸氢钠复苏最初的15-20分钟内应慎用。
(六)电复律
1.非同步电除颤
一个电极置于胸骨右缘锁骨下,另一个置于左乳头的外侧。
注意事项:
1.除颤前应详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2.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人及病床,以免触电。
三.延续生命支持
(一)脑完全性缺血的病理生理脑组织对缺血最敏感。
(二)脑复苏
1.治疗措施
(1)维持血压:应于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
(2)呼吸管理:及早加压给氧。
(3)降温:脑部温度每降低1度,大脑代谢率可降低7%。
颅内压下降5.5%。
护理要点:关键时刻最初的5分钟。
头部温度要求28度,肛温34-32度。
(4)脑复苏药物额应用
1.冬眠药物
2.脱水剂:防止脑水肿。
3.激素应用:地塞米松首选。
4.辅酶A,细胞色素C。
2.转归:
完全恢复,恢复意识,去大脑皮质综合征。
脑死亡。
(三)维持循环功能(四)维持呼吸功能(五)纠正酸中毒
(六)防治肾功能衰竭(七)积极治疗原发病
第三节复苏后的检测与护理
一.维持酸碱平衡
1.呼吸性酸中毒: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来纠正。
2.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支持和碱性药物的应用。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
1.心电监护
2.脉搏,心率和动脉压的监测
3.中心静脉压得测定
4.末梢循环的观察。
三.呼吸系统的监护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肺部并发症的监护
3.应用人工呼吸机的注意事项。
四.脑缺血监护
1.应及早应用低温疗法及脱水剂
2.严密监测血容量及电解质的变化
五.肾功能监护
1.测量尿量,出入量
2.观察尿色及比重
六.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七.防治继发感染
1.保持空气新鲜
2.注意无菌操作
3.翻身拍背
4.注意口腔及五官护理
5.气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