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通过搭建养虾池设置分隔带、文丘里射流器使养虾池内的水形成环流的模式将水翻腾起来,使得生物絮团悬浮避免沉淀造成败水,培水充分形成生物絮团避免生物絮团形成不完善,在开始投喂饲料后,23星期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导致虾苗的应激甚至死亡,定时检测生物絮团量能在生物絮团量发生变化时及时做出调整措施、净化通过沉淀、硝化、反硝化,去除过余的生物絮团但不会完全去除生物絮团,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后再将水通过文丘里射流器送回养虾池内,这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絮团养殖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法,生物絮团量更加的稳定可控,不会出现生物絮团的数量骤减破坏稳定的情况发生。
权利要求书1.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搭建工厂化跑道式养虾池,并在养虾池内设置分隔带,分隔带位于养虾池中间,分隔带不与养虾池的池壁接触,并且与池壁之间留有间隙,沿池壁向下设置若干均匀分布进水管,进水管在下端处向养虾池内分隔带处弯折呈一定夹角,进水管的首端连接进水总管,尾端连接文丘里射流器,所述进水总管固定在养虾池的池壁上并绕池壁一周,在养虾池内设置离心泵,离心泵将养虾池内的水引至净化系统净化后送至进水总管;S2:向养虾池内注水,并控制水温控制在20℃时开始培水,在养虾池中加入钙、镁、钾无机化合物或海水晶,并调整钙:镁:钾比至1:3:1的比例,再加入异养菌和自养菌进行培养,每日定期向养虾池内加入发酵米糠生成生物絮团,持续30-40天;S3:向养虾池内投入虾苗,控制养虾池内的温度在28-30℃,然后定时向养虾池内投放饲料、发酵米糠;S4:定时检测养虾池内的生物絮团量,并做出调整,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超标时加快净化速度,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不足时增加投放的饲料、发酵米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系统包括沉淀、硝化、反硝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水期间保持生物絮团量在0.5ml/L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的碳氮比为8-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虾池内水的碳氮比为12-1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虾苗在投放后的1-2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3-5ml/L,所述虾苗在投放后2-4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8-15ml/L。
技术说明书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养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
背景技术生物絮团技术(BFT)是借鉴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技术,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能够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大部分使用碳氮比控制类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往往会受到养殖中后期高亚硝酸盐的困扰。
这会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换水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也使得这种模式更像是“半生物絮团养殖模式”。
养殖过程中大量换水不仅会显著降低生物絮团量影响生物安全性,也使成本在反复进排水及过滤的过程中大幅上升。
此外,高换水量也打乱了池内水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养虾池的生产能力。
所以需要寻找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内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生物絮团量控制不当造成虾死亡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搭建工厂化跑道式养虾池,并在养虾池内设置分隔带,分隔带位于养虾池中间,分隔带不与养虾池的池壁接触,并且与池壁之间留有间隙,沿池壁向下设置若干均匀分布进水管,进水管在下端处向养虾池内分隔带处弯折呈一定夹角,进水管的首端连接进水总管,尾端连接文丘里射流器,所述进水总管固定在养虾池的池壁上并绕池壁一周,在养虾池内设置离心泵,离心泵将养虾池内的水引至净化系统净化后送至进水总管;S2:向养虾池内注水,并控制水温控制在20℃时开始培水,在养虾池中加入钙、镁、钾无机化合物或海水晶,并调整钙:镁:钾比至1:3:1的比例,再加入异养菌和自养菌进行培养,每日定期向养虾池内加入发酵米糠生成生物絮团,持续30-40天;S3:向养虾池内投入虾苗,控制养虾池内的温度在28-30℃,然后定时向养虾池内投放饲料、发酵米糠;S4:定时检测养虾池内的生物絮团量,并做出调整,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超标时加快净化速度,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不足时增加投放的饲料、发酵米糠。
进一步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所述净化系统包括沉淀、硝化、反硝化。
进一步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所述培水期间保持生物絮团量在0.5ml/L以下。
进一步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所述饲料的碳氮比为8-10:1。
进一步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所述养虾池内水的碳氮比为12-15:1。
进一步的,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所述虾苗在投放后的1-2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3-5ml/L,所述虾苗在投放后2-4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8-15ml/L。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通过搭建养虾池设置分隔带、文丘里射流器使养虾池内的水形成环流的模式将水翻腾起来,使得生物絮团悬浮避免沉淀造成败水,培水充分形成生物絮团避免生物絮团形成不完善,在开始投喂饲料后,2-3星期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导致虾苗的应激甚至死亡、定时检测生物絮团量能在生物絮团量发生变化时及时做出调整措施、净化通过沉淀、硝化、反硝化,去除过余的生物絮团但不会完全去除生物絮团,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后再将水通过文丘里射流器送回养虾池内,这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絮团养殖环境。
本申请提供的完整的生物絮团养殖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式,生物絮团量更加的稳定可控,并且在对水净化的时候不会出现生物絮团的数量骤减破坏稳定的情况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一种工厂化跑道式内陆生物絮团养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搭建工厂化跑道式养虾池,并在养虾池内设置分隔带,分隔带位于养虾池中间,分隔带不与养虾池的池壁接触,并且与池壁之间留有间隙,沿池壁向下设置若干均匀分布进水管,进水管在下端处向养虾池内分隔带处弯折呈一定夹角,进水管的首端连接进水总管,尾端连接文丘里射流器,所述进水总管固定在养虾池的池壁上并绕池壁一周,在养虾池内设置离心泵,离心泵将养虾池内的水引至净化系统净化后送至进水总管;S2:向养虾池内注水,并控制水温控制在20℃时开始培水,在养虾池中加入钙、镁、钾无机化合物或海水晶,并调整钙:镁:钾比至1:3:1的比例,再加入异养菌和自养菌进行培养,每日定期向养虾池内加入发酵米糠生成生物絮团,持续30-40天;S3:向养虾池内投入虾苗,控制养虾池内的温度在28-30℃,然后定时向养虾池内投放饲料、发酵米糠;S4:定时检测养虾池内的生物絮团量,并做出调整,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超标时加快净化速度,当养虾池内生物絮团量不足时增加投放的饲料、发酵米糠。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必须配套合理的设备,才能满足水体翻腾、环流起来,使生物絮团基本悬浮,分散到整个水体,充分起到生物絮团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再有生物絮团和有机物颗粒不沉淀,防止池底污染。
所以搭建配套的养虾池,设置分隔带、文丘里射流器,分隔带位于养虾池的中心处呈条状,并不将养虾池完全隔开,分隔带的两端与养虾池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间隙的尺寸优选为养虾池长度的十分之一,每个文丘里射流器之间的距离优选1.5m,放苗前陪水时间要充分,要充分形成生物絮团,陪水时必须经过氨氮和亚硝酸盐上升和跌落、稳定阶段,在培水时定期检测,了解养虾池内的情况,这样才能养殖水体稳定,只要养虾期间管理好絮团量,就水质基本不变。
零换水条件下能顺利的养出一茬虾,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水可以再利用到二茬以上。
优选的,所述净化系统包括沉淀、硝化、反硝化。
优选的,所述培水期间保持生物絮团量在0.5ml/L以下。
优选的,所述饲料的碳氮比为8-10:1。
优选的,所述养虾池内水的碳氮比为12-15:1。
生物絮团养殖过程中最关键是调整碳氮比。
饲料中的碳氮比根据蛋白质的含量大概在8-10:1,培养生物絮团的水体碳氮比控制在12-15:1为好,不足的碳要人为添加。
发酵米糠的碳源消耗持续缓慢,葡萄糖、红糖、糖稀等碳源消耗快,效果也快。
采用发酵米糠和葡萄糖同时使用的方法,会见效快,还有持久性。
添加碳源时,必须缓慢添加,不然溶氧极速下降导致虾子缺氧死亡。
优选的,所述虾苗在投放后的1-2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3-5ml/L,所述虾苗在投放后2-4月内养虾池里的生物絮团量为8-15ml/L。
虾苗投放初期生物絮团的量一般控制在3-5ml/L,成虾养殖期控制在8-15ml/L。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