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加工贸易由来已久,并且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头,在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的加工贸易又一直处在一个非常窘迫的现状里。
丰收的贫困:从顺差角度分析,加工贸易可谓“贡献巨大”。
尽管自去年12月份开始,加工贸易顺差已连续三个月下降,但依然改变不了中国贸易顺差基本来自于加工贸易的现实。
根据不久前海关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罕见地出现了10.2亿美元的逆差,但同一时期的加工贸易顺差却仍高达到777.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2.8%。
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加工贸易顺差逐年提高,特别是2005年后加工贸易顺差发展较快,到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达到2967.8亿美元;2009年金融危机中,加工贸易顺差仍然保持在2646.4亿美元;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这一数据又增加到3229亿美元。
相比之下,近10年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除了个别年份外,几乎均为逆差。
2010年,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逆差更是达到了1207亿美元的规模。
然而,正如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此前所言,“贸易结构在全球化的调整下,不是简单地反映谁的顺差大,谁的获利就大。
”如果按照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法,一部代工笔记本电脑出口到国外,算在中国头上的出口值是300~400美元,减去进口自美国的零部件成本约150美元,顺差大概在150~250美元。
这与中国实际收益30~40美元相比,夸大了5~6倍。
“外资企业创造的利润自然只会流进外国投资者的钱包。
”按照何源的观点,目前的情况是“顺差记在中国,利润落在欧美”。
如果改变现行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按照各国产生的附加值计算,中国出口规模和顺差额度都将大幅缩水。
“丰收的贫困”——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对中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