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马克斯_韦伯_契约社会_思想的解读
对马克斯_韦伯_契约社会_思想的解读
三、 对韦伯 “契约社会” 思想的反思 在 《法律社会学》 一书中, 韦伯有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对于 “契 约社会” 韦伯认为, , 就法律观点而言, 个人正当的经济地位, 亦即在法 律上正当取得的权利和正当义务的总体, 一方面取决于财产的继承, 亦即基于法律承认的家族关系而获得的财产继承, 另一方面则直接或 间接取决于个人所缔结的或借其名所缔结的契约。 在公法关系的领域, 契约式的协定, 即使纯就量的方面而言, 如今 的地位确实一点儿也不小。 因为所有官吏的任命无不依契约而行, 并 且宪法上的某些行政管理的过程特别是预算的确定, 即使形式上未必 是、 但实质上可说是以国家机构的各个独立的机构之间的自由协商为 前提, 在法律上任何机构皆不能强制其他机构。不过, 和私法上自由 订定的契约有所不同的是, 现今的官吏任命契约, 在法理上普通并不 被视为法律所规定的官吏义务的 “起因” 而是官吏服属于权力关系的 , 一种行动。 此外, 确实是自由协商出来的预算, 也不被认为是 “契约” , 而这样的协议一点也不算是法律上重要的过程。 道理在于 (而且是十 足的法学理由) 主权” : “ 乃是现今国家机构的基本属性, 并且国家机构 乃为 “一体” 而其各机构的行动则为义务之举。今日, , 自由契约在公 法关系的领域里主要是以国际法为其场域。 毫无疑义, 到了古典时期, 契约的领域在理论上和在实际上, 都已 变得很广泛, 足以满足一切普通目的了; 但是它还不能公正地被认为 具有梅因这样热诚地归功于它的那种科学的均称性或道德的一致性。 而在自然状态下的 “契约论”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时之作, 其要旨在 于论证 “君权”来自 “民赋” “神赋” 并不是严肃的历史学考证和 而非 , 论述。 十九世纪英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 牛津大学比较法理学第一 任教授亨利・梅因爵士在其 《古代法》 第五章的结尾, 有这样有一句天 才论断: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 到此处为止, 是一个 ‘从身份到契约’ 的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教育文化・
2 009. 3(下)
对马克斯・韦伯 “契约社会” 思想的解读
张为志
摘 要 契会学》 提出的 “契约社会” 为主线, 并将其置于西方 现代性 契约 社会 神义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9)03-304-01
作者简介: 张为志, 西南政法大学 2006 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英] 霍布斯. 应星, 冯克利译. 论公民. 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 2003 年版. 18 - 19 页. ② [英] 梅因. 沈景一译. 古代法. 商务印书馆. 第 1959 年版. 97 页.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斯・韦伯. 康乐, 简惠美译. 法律社会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 [德] 黑格尔. 范扬, 张企泰译. 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3] 林国基. 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 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4] 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所谓 Status, 指属于 hitherto been a movement from Status to Contract) 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 包括古罗马的家父权奴隶制以及后来的农奴 制和等级制等; 契约主要是指雇佣契约。 因此, 从身份到契约, 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指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最后发展为资本主义制的历史过程。 马克斯・韦伯在《法律社会学》中提出“契约社会(Kontraktgesell” schaft) 当然有其与亨利・梅因爵士同样深刻的洞见。
② 运动” (we may say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progressive societies has
神义论传统的语境之中, 对其进行初步的探究, 并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C912
一、 韦伯之前的西方思想家对契约的界定 在西方的语境里, 从基督教勃兴以来的所有学术议题都必须要有 神学的思考维度, 否则将无法进入问题意识。追根溯源, 契约论肇始 于 《圣经》 中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立约, 然而本文将不专注于发生学上 的镜考源流, 而是意图澄清契约论背后的神义论, 否弃所谓的人义论 语境中背离其内核的的社会契约论。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在 《论公民》 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 两个和两个 以上的人相互转让他们权利的行为就叫契约①。接着, 霍布斯又解释 道: 在每一个契约中, 或者是双方立刻按照他们立约规定的那样去做, 以至于谁也没有对谁给予信任; 或者是一方履约了, 而另一方被给予 了信任; 或者谁也没有履约。因为合理的担心只能在于, 从另一方的 某些行动和其他表示来看, 有某种新的理由担心他不打算履约。 而某 个理由若不构成达成协议的障碍, 则不可能构成履约的障碍。 社会契 约论作为一个传统肇始于霍布斯和洛克, 中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最后在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那里获得形而上学的 “赋义” 。近代 以来, 社会契约论又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勃兴, 成为了对国家对 政治的一种崭新的理解, 并开启了革命的潘多拉魔盒, 例如卢梭的 《社 会契约论》 就被指责以暴力理论武装了雅各宾派, 最终点燃了法国大 革命这场熊熊烈焰 。 二、 韦伯契约思想的阐述 马克斯・韦伯在 《法律社会学》 的第二章所阐述的是标题是: 主观 权利的设定的各种形式。 然后分成五小节, 其中契约占了五分之三的 篇幅, 这就足以看出契约在他心中不言而喻的分量。 马克斯・韦伯首先从法学的角度出发, 主张现代法律是由 “法命 题” 所构成的, 所谓法命题即以一定的事态将招来一定的法律后果为 其内容的抽象规范。韦伯认为, 任何主观权利都是一种权力的来源, 此种权力可以借着某一法命题的存在, 而于个别情况下赋予原本若无 此法命题即毫无权力者。 仅就此而言, 法命题即成为共同体行动内部 产生出全新状况的泉源。 广泛的 “契约自由” 在现今是普遍的状态, 但 绝非历史惯常所见。并且, 即使有了契约自由的存在, 也并非一直都 是在其现今具有支配性的领域里发展。昔日出现过的契约自由绝大 部分毋宁是在现今已不再具有支配性或支配程度大不如前的领域里 获得发展。 紧接着, 韦伯描绘了这样的发展阶段: 和昔日的法律相比较起来, 现代的法律生活, 特别是私法方面, 最基本的实质特性究属法律行为、 特别是契约显著增长的意义——因为其作为法律强制所保障的请求 权之泉源。 这一点在私法的领域里表现得独具特色, 我们甚至可以直 接——只要涉及私法的领域——将今天这种共同体关系称之为 “契约 社会” 。这句话可被视为是韦伯 《法律社会学》 “契约社会” 思想的灵 魂, 甚至也可以说是全书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