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课件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课件

收 入 循 环 劳动力市 模 场是生产 型 要素市场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
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 业者。
劳动力参与 率
总人口劳参 率
年龄别劳参 率
某性别劳参 率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趋势 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55岁男性人口劳参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
5、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不变均衡工资率 年龄结构 劳动力供给 城乡结构 劳动力供给弹性
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 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改变,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需求
Ed=△D/D÷ △W/W=500/10000 ÷ 1/8=0.4<1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Q:总产量 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
Q

AP
T P
AP:平均产量 MP:边际产量
MP
AP=Q/L MP=△Q/ △L
其一: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最大值;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
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一 W
A
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Ed=△D/D÷ △W/W
A需求无弹性
Ed=0
B需求有无限弹性 Ed ∞
C单位需求弹性 Ed=1
E需求富有弹性 Ed>1
F
F需求缺乏弹性 Ed<1
0
B E
C L
例:武汉零售行业劳动力工资率由8元/小时 下降到7元/小时,该行业劳动力的需求量由 10000人上升到10500人,请计算劳动力需 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
<0.2收入差距很小 0.2-0.3比较平均 0.3-0.4相对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6相差悬殊
a
20%
0 20% 40% 60% 80%A
本章回顾
一种观念(劳动力是商品,移动商品,人力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四个公式(Es劳动力供给弹性、Ed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
最有效对策:积极推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 指导和预测,职业培训,人力资本投入; 4、季节性失业:季节变换对生产、消费的影响所致。
需求性不足失业形式及对策
类型:
1、增长差距性失业:实 际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 的失业。
基本特征:失业劳动 者与就业岗位数量上是 均衡的。
2、经济周期性失业:经 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 环造成的失业,是一种 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 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什么叫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AP
0
a b MP L

ⅡⅢ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MC MC =W MRP:边际产品收益 VMP:边际产品价值 P:产品价格
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即MRP=MC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 素为劳动投入,可变的成本就是工资。
内容: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
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
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
和履行劳动义务 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
Es=△S/S÷ △W/W=2000/10000 ÷ 120/ 580=0.97<1
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一级劳动力(成年男性):就业者与失业者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流动 一级劳动力不变,二级劳动力时高时低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一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一级劳动力失业,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 二级劳参率下降,与失业率呈负向关系,失业率上升参与率下降
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其基本功能)。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价值判断)
产品(服 务)市场
居民户 (应聘者)
商品和劳务的供 给生产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供给 货币支出
企业
生产要 素市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怎么考?
☆内容章节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分值结构
基础知识
内容
总体分值比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劳动经济学 劳动法 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外商投资、国家机关等);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机关与用人单位);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培训机构培训服务关系)。
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 无劳动行为能力
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工资率得到
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工资率 小时工资率 日工资率
货币工资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 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 致的价格。
基本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 数
再分配
3、社会救济 4、某些补贴
劳动力市场的三大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低社会保障
工会
就业与失业 的宏观调控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国际警戒线=0.4
中国基尼系数 =0.45
B
80%
60% 收 入
40%
基尼系数=A/(A+B) =0绝对平均
1、什么叫劳动法?
狭义: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劳动法》。
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 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亚科学:劳动法学 劳动法所调整的对象:劳动关系
2、劳动法的三原则
一、保障劳动者劳动权
平等就业权 自由择业权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 优先保护
二、劳动关系民主化 1、参与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2、平等协商的权利; 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4、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 5、听取工会意见; 6、劳动仲裁的组成贯彻“三方原则”; 7、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
4、劳动法体系8大制度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培训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培训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最低工资规定》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Y=消费C+储蓄S=消费C+投资I
失业类型及对策
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基本特征:失业劳动者与就业岗位数量上是均衡的
2、技术性失业:先进技术替代人力生产方法和管理得到改善 最有效办法:积极推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
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动造成失业。
劳动法体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含义: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
务关系。
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 范。
劳动关系3大种类4大特征
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国企、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
1、劳动力供给弹性
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W
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Es=△S/S÷ △W/W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无限弹性 C单位供给弹性 D供给富有弹性 E供给缺乏弹性
Es=0
Es ∞ Es=1 Es>1 Es<1
0
A
E C
D B
L
例:当武汉市零售行业服务员劳动力工资由58 0元上升到700元后,服务员供给量由100 00人添加到12000人,请计算该行业服务 员劳动力供给弹性Es。
三、物质帮助权:对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给予社会保险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
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4)基本原则有高度的权威性
3、劳动法律渊源
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的首要渊源); 2、劳动法律: 《工会法》1992年4月3日通过,2001年10月27日修正并实施; 《劳动法》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