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舶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

船舶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

业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订单饱满,市场占有率提高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机械行业评级变化(首次评级、调升、维持、调降):投资驱动因素首次评级l 我国造船工业与国际船市紧密相关,2003年世界船市进入30年以来的高峰,造船企业新船交货量和手持订单均出现历史高峰最好水平,主要企业订单已经签到2007年。

l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大国,国家计划以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为核心,打造全球第一大造船国,我国造船企业将达到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l 造船行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资源整合中,劳动力具有不可流动性,中国优势要素将促使国际间造船产业向低成本国转移。

l 船价指数达到134点后,受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开始回落。

l 正值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造船行业时期,日本海上浮动机场可能的建设可能导致大量的航运船订单流向中国。

l 投资建议:中性l 投资风险:随着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和管理在制造成本中的比例提升,造船产业国际间转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国内企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需要大量的投资;全国三大基地均进入快速投资阶段,适时正是国际船市的高峰期,当主要项目竣工时,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l 订单已经签到2007年,人民币可能出现的贬值将给在造船企业带来损失。

评级:中性分析日期:2004年5月22日分析师:郑贤玲zhengxl@-84053市场表现:新船定价指数16014012010080604020行业动态:4002300220021002000299918991799169915991499139912003年国际新船订单达到30年来历史最高,主要厂商订签至2007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已开始制定《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政策》,目标锁定打造第一造船国相关研究报告: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1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我国造船工业的基本情况中国船舶工业起步早,但发展现对较慢。

由国防科工委控制的南北两大计团是国内造船业的龙头企业,其中南方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

我国造船种类齐全,且70%出口。

船舶业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国内现代造船业的兴起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解放前主要以修船为主,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1995年,中国船舶工业成功跻身世界造船总量前三位。

目前国内造船工业主要是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北方公司和南方公司,主管部门为国防科工委。

其中北方公司拥有48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15个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

其中包括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渤海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以及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

南方公司包括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船厂、绿洲机器厂、海鹰企业集团公司等工业企业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骨干研究院所以及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香港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等持股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已经成为外向型产业。

目前,我国造船产量中70%以上是出口船,船舶出口到9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希腊、挪威、美国、英国等世界航运大国和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造船大国。

我国向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出口船舶的吨位已扩大到十几万吨、三十万吨;出口船舶的种类发展到成品油船、化学品船、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液化石油气船、海上储油船和巨型油船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

2003年,我国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

全年造船完工605万吨,同比增长45%,承接新船订单接近1800万吨,超过前两年的总和;船舶出口达到30.22亿美元,同比增长57.1%,结束了2001、2002连续两年船舶出口徘徊在19亿美元左右的情况。

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2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图1 中国主要造船企业的基本构架大连造船厂中国船大连造船新厂舶重工业集团公司山海关船厂渤海造船厂北海造船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江南造船集团广船国际(600685)上海外高桥上海造船厂等江南重工(600150)沪东重机(600150)武昌造船厂等中国造船业2003年高速增长,未来利润增长空间如何?2003年,我国船舶工业克服非典疫情和钢材涨价等不利影响,造船完工60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46%,再创历史新高。

承接新船订单和累计手持新船订单为近1800万吨和2500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73%和93%。

我国船舶工业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的两大船舶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产销良好。

中船集团当年造船完工21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承接新船订单870万吨,同比增长253%,其中84%为出口船;累计手持新船订单1162万吨,同比增长两倍多。

中船重工集团2003年造船完工165万吨,同比增长20%;承接新船订单420万吨,同比增长244%;累计手持新船订单超过700万吨,同比增长85%。

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3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湖北等沿海、沿江地区也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完工吨位、承接新船订单也大幅度跃升。

据初步统计,江苏省2003年的造船完工吨位达到创记录的165万吨。

各地方船厂2003年承接的新船订单预计达到580万吨。

我国造船工业未来几年利润增长来自以下因素的叠加:一是国际造船业的运行趋势如何?二是国际船价指数是否继续上扬?三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否继续提高?四是内部管理是否可以提升效率?五是钢材价格是否回落?199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海运量增长缓慢,从2003年开始,世界海运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海运业务火爆和新船增加量上升和运价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外,国际海难的发生加快了货运船只的升级换代,单壳船改双壳船的进程加快。

同时,美元汇率的变动也为国际新船订单的签订提供了有利益条件。

订单饱满,价格回落迹象已经出现经历了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的低潮,进入2003年,国际造船市场和航运市场持续好转,全球新船订造异常活跃,世界新船订单量大幅增长,全年造船产量也将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国际造船市场正处于罕见的兴旺时期,出现了继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造船热潮,2003年世界新船订单接近2001和2002年世界新船订造量之和。

值得注意的是,与1973年的世界新船订造高峰相比,2003年新船订单量将超过1973年的实际订单量,成为新的造船高峰年。

1973年全球成交新船订单约1.1亿载重吨,但相当大部分订单后来由于世界经济和航运市场恶化而被撤消,实际投入生产的订单量不足7000万载重吨。

因此,从表面上看,当前手持订单还未超过70年代中期水平。

但是,1972—1974年的手持订单中有相当大部分订单后来被撤消,所以2003年手持订单量实际已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除国际贸易带来的船运业务繁忙以外,近期日本建造海上浮动机场也是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41000080006000400020008000600040002000万载重吨6000500040003000200010001969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海上浮动机场的规模相当于80艘30万吨的油船,预计2004年全球招标,2005年动工,计划在2009年投入使用,相当于一个高峰年全球造船的总产量。

图2 1969年-2003年世界船舶手持订单量12000实际投入生产订单量不足7000万载重吨预计2001200520072003年图3 1969年-2007年世界造船产量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5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供求关系改变了订船合同价格,造船业开始扭转利润下降的局势。

2003年在国际造船市场空前兴旺的大好形势下,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买方市场”完全转变为“卖方市场”。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2003年初以来新船成交价格不断回升,临近年底价格加速上涨。

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12种主要船型的新船成交价格较年初平均上涨了18.9%,新船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05点恢复到118点,已经超过2000年水平(114点)。

但我们看到,目前国际新船价格指数相对历史价格尚处于较低水平,在突破2000年压力为后,稳定在上升通道中,2004年船价指数进一步上扬至134点,近期,受中国宏观调控的影响,散货船定价指数有回落迹象,但目前造船企业在2007年前交货的订单基本上已经签订,未来船市下降将影响到2008年以后的产销情况。

但考虑到日本海上浮动机场投标即将启动,预计国际航运短期波动不会对造船企业造成太大影响。

图4 克拉克松船价指数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1988年1月=100年请参阅最后一页重要声明6华夏证券研究所CHINA SECURITIES RESEARCH 船舶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的有利条件是即将形成的生产基地,较低的劳动成本;不利因素是技术水平和经营体制。

我们的优势要素在日韩难以改变,而我们的劣势要素则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体制改由于大型船舶的生产周期较长,目前国际市场订单基本上已经签至2007年。

2004年世界经济回暖,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海运量快速增长。

从国际航运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运力需求仍将相当的旺盛,航运费率也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另外,受韩国、日本和中国等东亚造船地区主要船厂任务饱满,船台紧缺的影响,尽管2004年各国船东仍积极订船,但新船成交量较2003年将会明显下降。

预计2004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将为5000—6000万载重吨。

但尽管2004年新船订单量较2003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仍大致相当于一年建造工作量,因此世界船舶手持订单量仍将保持在1.6亿载重吨高水平,相当于近3年的工作量。

在船厂生产效率提高、船厂生产任务饱满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世界造船产量将会进一步增长。

目前全球手持订单良好,2003年产量5700万吨,预计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5800万吨,2006、2007年超过54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国际船舶年均需求超过4500万吨;日本海上机场的新建将促使国际造船订单流向国内,而中国三大基地的建成则可以缓解国际造船业产能紧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