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会计071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0-01-08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随着国际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被赋予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由于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企业生存和发展又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就开始研究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结合运用,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到目前已比较成熟。
而中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企业刚刚认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企业还没有风险概念,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和实践也正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来,由于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向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企业为节省成本和开支,将内审业务外包,其次由于内部审计现有审计技术和方法过时,审计目标和范围不能很好地针对企业经营风险和问题,其本身在企业内部开始不被重视,故无论是从推动内部审计自身发展还是帮助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都需要内部审计组织考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自己的领域。
然而如何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进行内部审计,如何将该模式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我国应用该内部审计模式的现状,碰到的问题,应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二)选题意义影响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很多,但更多则取决于它构架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即对内外风险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随着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上一个必要环节,在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责之外,还应当承担起为经营者“出谋划策”,为管理者决策和企业增值的职责。
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新焦点。
目前我国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讨论层面,应用研究开展较少且程度不深,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风险管理迫切需要内部审计的参与。
因此,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三)国外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麦克宁(McNamee)和塞林(Selim)等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范式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及角色变化》(Laura F. Spira,Michael Page,2003)一文中提到麦克宁(McNamee)提出了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范式,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认为内部审计领域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内部审计人员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变为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企业未来发展及企业为降低风险所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
因此,他要求内部审计师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业务过程,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从而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经过几年的调研之后,于1999年6月通过了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和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框架的内容,并于2001年正式实施。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内部审计进入了风险导向阶段。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2 年1月开始实施)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现。
根据该定义,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
这一标准将内部审计工作引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比照1993年版本,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风险贯穿始终。
根据这一版本,内部审计重点关注风险管理。
2002年,美国发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提出内部控制评审要求,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改进公司治理情况,并最终强化公司的受托责任。
《SOA与内部审计新规则》(John Robert Moeller,2004)一书中提到SOA 或许应该以《内部审计师全面就业法案》来命名,它全面提升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一大关键要素的重要性水平。
内部审计师应了解如何运用风险管理来评估与计划独立的审计项目。
风险分析是所有内部审计师应该使用的一个重要的项目管理工具。
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对2001年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改后,新标准于2004年1月l日开始生效,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这一新定义,以风险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日标、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一步向前发展。
2004年COSO委员会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体现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中的重要性,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内部控制已扩展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趋于融合,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正是两者融合的产物。
(四)国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必要性研究《试论以风险为导向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龙罡,2006)一文指出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健全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需要。
目前在多数的集团公司内部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监管机制,如就干部监督层面来说,有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监督,就财务监督层面来讲有财务和内部审计等。
但目前中国公司的监管体系,属于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事前控制较少,属于查处问题、追究责任的居多。
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将关口前移,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可以充分发挥预警作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长庆石化公司的应用研究》(付蓉,2008)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现实背景。
首先相关的法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2004年COSO委员会推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2006年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其次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高风险经营环境引起企业对内部审计需求的变化,最后是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这些急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推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与运用》(谢忠贵,2009)一文分别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在中国实施的必要性。
日益增加的企业经营风险是直接原因。
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审计结论脱离企业目标,控制系统日趋僵化,审计作用严重滞后等。
内部审计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外在原因,并进一步说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所以能摆脱生存危机的原因。
《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与对策》(李俊林,2010)一文指出出于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倡导使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传统审计拥有其固有缺陷故在企业内部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是盛行更是使内部审计发展艰难。
内部审计只有积极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与风险管理等结合,努力提升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功能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2、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浅析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郑德亮,袁建华,刘允岩,2008)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人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企业往往只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地进行风险管理,并非出于企业自身考虑主动地进行,而且企业的进行的这种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风险应对方式,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其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不能恰当地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
《国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夏菊子,2008)一文指出我国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审计职能范围窄的问题。
西方国家已进入风险导向阶段,其内部审计类型丰富,主要以经营管理审计为主,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账务导向阶段,较少涉及业务审计、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还未转化到以提供确证和咨询服务为主,以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李菊军,2008)一文指出中国目前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变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的显著变化相匹配,特别是在组织对内部审计这一专业的期望、执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的方式和内部审计与其他服务者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应该是不仅精通财会、审计知识,还具有经济管理、金融、统计、工程技术、法律、信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审计部门应有上述不同专业的人才。
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财务审计人员不仅结构单一且对于风险管理方面知识欠缺严重,整体素质较低,远未达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要求,这也是制约其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3、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措施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础研究》(徐鲲,2006)一文提到完善公司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企业应完善内部监管体系。
较为理想的是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要明确监事会设立目的,提高独立性,此外增设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细化审计体系。
除此之外要加强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沟通,取得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章程的批准,沟通审计业务计划,报告重大事项,讨论重大风险领域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宗淑芳,2007)一文提到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源于财会岗位,在经营管理等业务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应该逐步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增加费会计专业背景人员,以组成由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机构。
另外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培训,可实行审计人员的轮岗实习,熟悉各项业务具体流程。
具体要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努力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罗冬梅,2010)一文提出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来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
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主要可采采用内部控制自评和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方式。
自评可保证良好的内部分工,使其更好履行职责,还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并可减少工作量、节省审计工作时间。
而收集风险数据是企业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审计人员可建立数据库,全面收集内部和外部信息。
通过这种方法能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量化,发挥预警作用,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潮流,是今后内部审计发展的主导方向。
西方国家很多学者如麦克宁(McNamee)和塞林(Selim)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融合问题,现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已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各组织机构也出台了很多重要准则措施如《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