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PPT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1、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 “过热”,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 高指标;二是“过冷”,为难发愁,裹足不前。当 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 “大跃进”、“运动式”。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 及人口、土地、资金、户籍、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 个层次,务必“先谋后动”,而不是作为追求GDP 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从2003年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明晰:
第一阶段: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二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四化”倡导新型城镇化 第三阶段:十七大确立“新五化”,利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四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五阶段: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新四化的融合共进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
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
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 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
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 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30.4%,按照诺瑟姆S型曲线的规律,我国将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入城镇 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镇 化显得尤为紧迫,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探讨开始在学术界出现。
通过多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组团布局实现区域性功能共享
主题化实现一镇一品特色
和谐构筑大小适宜的主题特色城镇 群。
在此基础上通过便捷交通、生态走廊、 特色公园和主题产业区将大量的小镇 群进行串联和激活,最终形成了一个 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城 镇体系。
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而欧洲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 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态文化休闲氛围浓厚。德国政府在发展小城镇时做了积极 有效的引导推动作用。
何谓新?何谓型呢?
所谓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
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
所谓的“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
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 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①、构筑多中心共生城镇群格局 ②、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 ③、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目前,德国城镇的布局特点是中小城 市有序发展,小城镇星罗棋布,两者 互为依托、和谐共生。“多中心、主 题化、组团式、共生型”是德国城镇 化的四大典型特点。
这种布局模式是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实 现的,同时也是对大城市无序扩张的 一种自然反应。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 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案例一:德国பைடு நூலகம் 案例二: 美国
德国除了依托市场化力量之外,政府在城镇化过 程中做了有效引导措施,最终推动并实现了“小 而美”德国小城镇群发展特色,与中国问题重重 的“大城市病”和“千城一面”的中小城镇形成 鲜明对比。
城镇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农民都改成市民, 农民可以成为市民但是土地不能不种粮。城镇化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央提出城镇化不是要一下子建 成,还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城镇化不能脱离三农问题去搞,不能把城镇 化搞得没人种地、没地种粮,这种现象必须要避免。 中央很清醒,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但并不要求大 干快上,一步到位。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
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 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 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 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 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 镇化。